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就被班主任推荐了王阳明和阳明心学,只是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拜读阳明的著作。但关于「知行合一」这个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我却在产品工作中有所体会和感悟。我说的不一定对。
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广义的来说,知指的是想的部分,行指的是做的部分。如果具化到做产品这件事上,那么知就是产品定位、竞争策略、目标用户这类偏战略的部分,而行多指的是拆解目标、项目管理、设计产品方案等偏实施的部分。
有些人推崇多实操,认为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人则认为知远比行要重要,“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那么到底是行更重要还是知更重要?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无异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知与行其实同样重要,且没有先后顺序之分。知与行是深度融合在一起的两个部分,而非泾渭分明的两种体系。回归到做产品上,知与行也需要齐头并举,同步提升。在我以往的文章中,我把知与行简单概括为思维体系和方法论集合。
可以假设,如果在产品工作中只擅长知会是什么情况?应该是想的很长远、丰满、美好,而做起来发现困难重重,行跟不上知,导致碌碌无为。而如果做产品只擅长行又会是什么情况?精于拆解、设计、推进、落地,可以靠爆表的执行力漂亮的把产品功能推上线,不断迭代。但没有从根本上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更值得做的方向,结果也是做个多个版本,产品数据和体量依然波动甚微,甚至略有下滑。
实际上知与行是一个不断相互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就像八卦图一样,知->行->新知->新行,是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知会决定如何行,行之后又会影响和改进知,二者缺一,循环就被打破,也注定产品能力达到瓶颈。
做个再简化但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产品比作一辆汽车,那么知是方向盘,行是发动机。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单马力强,方向不正也是白搭,单方向正,跑的太慢也是无济于事。
相比而言知比行更难提升
知与行如果真要分个主次,我个人认为知是更难提升也相对更为稀缺的一种能力。
我也建议大家在产品工作中多去分精力在提升知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行是可以靠速成、模仿、查资料等快速达到及格线的,加之成熟的行业历史沉淀、产品相关工作执行和管理类的理论,想要短期内提升也并非不可能。这也导致国内产品从业者,大多是执行力强过思维体系的产品经理的原因之一。
但相比行,知的形成和提升就困难的多,虽然国内也有很多产品理论类的书籍,但看过的人都知道,会有一种道理我都懂,实操起来又是另一回事的感觉。原因在于思维体系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刻意练习,通过长久的思考和输入,逐步内化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提升知上,追求速成是个伪命题。有了强大而深入的认知,相比于其他产品经理,就相当于是降维打击。
我为什么很欣赏王诗沐,就在于他在做网易云音乐的过程中,基于对用户深入的认知,对音乐产品深入的认知,进行了一系列很好的产品创新,结果自然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换做强执行而弱认知的产品经理,什么个性化推荐、评论氛围都无从谈起。结果很可能是做了个强化版QQ音乐,也难以对QQ音乐形成什么威胁。王诗沐选对了做音乐产品这个适合他的赛道,做网易美学照样扑街,说明做产品成功的经验、产品方法论不可复制,对赛道深入的认知才决定终局。其实很多情况下,市场体量和预期商业价值都是可以大概估计出来。
如果要靠倒逼法来进步的话,我也是更推崇靠知倒逼行,这样会少走一些弯路。方向正确,再考虑如何提升速度。而用行倒逼知会辛苦和艰难的多,也许朝着错误的方向开了几千公里出去,才发现自己方向错了,这个时候再修正也并非不可以,只是沉没成本较高。
其实业内产品前辈中,有几位推崇实操,认为产品是靠实操才能真正有所提升的行业。这道理并没有错,就是做产品实操非常重要,但在我看来是错误归因。成功了以后做复盘,会认为自己因为做了而且做到了才成功的。但本质上才不是做了才成功的。这就像我买了彩票才中了奖,我就把原因归为买彩票这个行动,实际上只是没有黑幕而且运气好赌中了概率。纯银是我一直很欣赏的一位前辈,产品实操能力很强,但他自己也委婉承认,自己不擅长战略,导致产品常常连赛道都是错的。这确实非常可惜,却又本该如此。
概括来说,做好产品需要知行合一,且知比行更为珍贵,靠知推动行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