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妍妍妈妈
妍妍和她的一个小伙伴儿,每次玩不了多久就会开始抢东西,我们两个妈感叹:他俩就适合溜公园,全程气氛融洽,和和美美。
带孩子外出,不可避免的,就会遭遇抢玩具这件事。
前段时间,带妍妍在商场吃饭等候区的一个小型游乐场玩,她和一个姐姐正在玩过家家,玩着玩着,突然过来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上来不由分说地,就抢她们的玩具。
妍妍立即就抢了回来,如此反复了好几次,然后她爸爸就让我去管管,我说不去:“如果总是强迫孩子忍让,以后遇到事情该不敢反抗了,多少校园欺凌的案例里都是孩子不敢反抗”。
这过程中,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情的发展,也怕碰到那个孩子。
其间,我跟妍妍说了一次带弟弟一起玩,被妍妍生气地拒绝,那一刻我真后悔跟孩子说那样的话,赶紧闭嘴了,妍妍并没有做错,她只是在保护自己的玩具。
有了孩子之后 ,我就特别关注孩子被欺负这类话题,毕竟哪个父母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欺负。
Ⅱ
然而现实往往并不能如人所愿,孩子被欺凌的事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2016年5月28号,云南一中学10名初中生围殴女同学,打耳光、踢肚子、扯头发,被打女生不敢放声大哭,不敢反抗,站在宿舍铁门前任凭其他女生殴打。
视频中有这样一个细节,1分40秒的时候,受害女生“呜呜”的哭了起来。但哭了几声后,有人说:“不要哭了!”受害女生于是没敢放声大哭。见她不敢放声大哭,围殴她的女生更为大胆了。
2016年6月10号上午,16岁的福建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
8号晚上,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11号晚上,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这两个孩子如果最开始就反抗,大概率是不会发生接下来的这些事,这样想来,这俩孩子实在太懦弱。
可我却很疑惑,一个不到1岁的孩子就已经会在别人拿走他们的东西时发出抗议,为什么这两个孩子都上初中了,连保护自己都不敢?
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心理学家在给成年人治疗心理问题时,也常常会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可见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他的影响实在很大。
曾在游乐场看见一个小姑娘追着要打那个打她的小男孩时,被自己的奶奶拦住教育了好久,小姑娘终于忍不住,委屈地嚎啕大哭,奶奶又不允许她哭,还举例说其他在场的孩子都不哭。
实在看不惯这样的方式,打人的孩子被护犊子,一脸得意地望向小姑娘,大摇大摆地走开了,被打的孩子却被训斥:“弟弟又没打疼你”,这是什么强盗逻辑?难道一定要出现严重身体损伤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吗?
我不是说一定要小姑娘打回去才行,但是她的感受不应该被尊重吗?她的确受了委屈。
心疼那个小姑娘,这个时候,如果对方能有一句“对不起”,她可能就不会歇斯底里,内心悲挫了。如果她总是被压制情绪,不能顺畅的地表达自己,很难相信日后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她会勇敢地站出来保护自己。
Ⅲ
我常常带妍妍混迹各种有孩子的场所,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小宝宝们选择伙伴也是有挑选原则的,他们不会选择那些上来就争抢玩具或者打人的孩子,而是选择那些礼貌地征询是否可以共同参与玩耍的孩子。
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有一杆标尺的。
他们爱憎分明,对爱他们的人会充满好感,对伤害他们的人也绝不会留情。
在面对人际交往的冲突时,孩子们会有自己的想法,至于是还击回去还是忍下来,我觉得应该要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我不认同一味地要求孩子打回去,甚至替孩子打回去,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也不赞同只简单的跟孩子强调对错。有个妈妈说,她一直教孩子不能打人,结果孩子总是被打却也不还手,只是一个劲儿地哭。大人问她,孩子直说:“打人是不对的”。
这个妈妈说,她现在也在反思自己这样教孩子是不是错了。
我常想,我们不应该只跟孩子说“打人是不对的”,毕竟道理只能跟讲道理的人讲。
我们更应该要告诉孩子“随便打人是不对的,但是当对方的行为让你感觉不舒服时,你捍卫自己的利益是没错的”。
因为,这个世界不会因着你的善良就为你单独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对坏人的容忍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孩子,愿你内心柔软,但有力量,能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做一个有原则的好人。
人生路漫漫。
孩子,你要谨记:懂得保护自己比教养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