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于飞 差(cī)池其羽
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 颉(xié)之颃(háng)之
之子于归 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 伫(zhù)立以泣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仲氏任(rén)只 其心塞(sè)渊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xù)寡人
差池其羽:形容燕燕群飞,或以为燕子尾翼如剪。 颉:上飞。颃:下飞。
将:送。南:南郊。仲氏任只:值得信任、善良的二妹妹,或解为任姓第二女。
塞渊:诚实而深沉。淑慎:美好而谨慎。先君:已故君主。或已故的父亲。勖:勉励。寡人:寡德之人,送行者谦称。
这首《燕燕》表达了送别的主题, 学者们对此都无异议,但是对送者和被送者的身份,却说法不同。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是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卫庄姜送归妾说”。即卫庄公夫人庄姜送庄公之妾戴妫回陈国。因戴妫之子被杀,国内动乱,尤为伤感。宋代王质、清代崔述皆驳斥《毛诗序》观点,持“兄送其妹出嫁”的说法。从诗中的“之子于归”一句,以及全诗表达的感情来看,“兄送妹”更加贴切。
清代诗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将《燕燕》一诗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
诗开首以追逐打闹的飞燕起兴,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朱子语类》对此大赞不已,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明代陈舜百在《读风臆补》中也评价到:“‘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辛弃疾的《贺新郎》中的“看燕燕,送归妾”就是取之于这一典故。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中的妹妹善良、诚实、重情重义,性情温柔,她有良好的学识和素质,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临行前还以真诚之言勉励兄长。这么好的妹妹,送别时当然有太多的不舍。
这诗情感真切,“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在送别中情感一步步升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直目送朋友,直到帆远去天边,看不到尽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目送朋友,直到山挡住了视线,只有雪地上的印迹。“伫立以泣”的“泪”,也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这是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泪;是韦应物“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中的泪。
钱钟书评价:“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按宋许顗《彦周诗话》论此二句云:“真可以泣鬼神矣,张子野长短句云:‘眼力不如人,远上溪桥去’;东坡与子由诗云:‘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鸟帽出复没’:皆远绍其意。”
再读《燕燕》,感受古人的送别场面,品味人生的别离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