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间,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担任着既是儿女又是父母的角色。亲子关系无异是世间最难修的一门功课。
我们身为儿女,无法处理和穿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那层隔阂,这些都来源于亲子关系中与生俱来的“阴影”;而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学习了各种沟通技巧,但却仍然把我们曾经遭遇的“阴影”投射在孩子身上,无法真正的看见、倾听和接纳孩子。
实际上,因着这些内在的“阴影”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又和早期自己与父母未被疗愈的经验有关,那么,如何向内“看清”借以摆脱惯性的防卫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育儿知识,总希望自己受过的苦不要让孩子重蹈覆辙。但冥冥中却事与愿违,无意识中重复着父母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无论学多少高明的育儿招数都无法搞定孩子,似乎进入了宿命论的死循环中。
k是我在一次成长课上认识的朋友,在自我介绍的环节中她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孩子情绪波动越来越大,动不动就歇斯底里。
k学过一些育儿新理念,知道要接纳孩子。她自认为对孩子的作都很接纳,但孩子却变本加厉,每次不满足需求就打她。
一般的打她还感觉可以,后来发展到抓或咬得出血了,她就无法忍耐,狠狠的打回孩子。这种状态持续到9岁,孩子现在发脾气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威胁父母要自杀。
当时听了我觉得很疑惑,到底是什么让一个9岁的孩子要以死相逼?后来和k搭配做情景剧的活动时,我终于明白了。
我扮演打骂孩子的父母,k扮演孩子。
当我对着她大骂时,她一点情绪反应都没有,除了用手臂挡住我的手以外,坐着一动不动。我感觉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木头人。
后来分享时她说从来没有被父母打过,所以面对我的角色觉得很陌生,没有任何感觉。
理论上似乎是这样,没有创伤所以没有情绪。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她好像连一个正常孩子的反应都没有。
我问k,当我背对你时,有什么感觉?
她说,因为你之前是骂过我的,所以你的转身背对,觉得比较正常;如果你没有之前打骂的情节,直接背对我的话,可能我会有感觉。
啊!当下我就明白了。
k的没有反应不是没有创伤,而是她有过比打骂更残酷的伤害,冷漠。
她的父母从来都是忙自己的活,她在旁边用尽办法都得不到关注,于是她就去打妈妈,用打痛妈妈的方式来得到一点点眼睛的余光。长期被忽略后,她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对很多事情都没有感觉,甚至连自己有没有存在都不知道。
生了孩子后,k不由自主的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她说,别人都说她接纳度高,孩子在地上打滚哭闹她都可以无动于衷,依然从容的看着手机。
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这可是毁灭性的信号。
因为孩子是靠大人的互动反馈来确认自己是否存在,当大人冷漠对待自己时,孩子会极度恐慌,于是会做出进一步的攻击行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甚至是极端的行为。怪不得k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说出自杀的字眼!
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带着这样的创伤,不自知的把冷漠当成接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痛不欲生才会走上成长的路。然而k是幸运的,她至少已经意识到自己哪里出错了。
孩子是照见父母的镜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我们有幸借由孩子来疗愈自己,切断这种轮回的宿命。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我们的父母为他们的生命负责,我们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再出于操控而向我们的孩子传递内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