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行为表现的转变会细微到我们难以察觉。
当我第一次去培训班听课的时候,带着一股小兴奋、对班级同学的小期待、还有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的一阵优越感,整体上是十分放松的的状态。于是那一天,我是这样听课的——
翻翻刚拿到手的教材,大致过目一遍内容结构,发现确实没有难度,在自己的掌握范围内。所以,这注定是一段轻松的课程。而我也更能专注于来参加这次培训的目的: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走出书本,和职业圈子接轨;感受一下中科院老师们的水准;对国内的教学模式、教学水平心里有个底;幸运的话,结识几个圈内朋友。
那节课是《心理咨询概论》,我挺好奇老师会讲些什么呢?期待着从课堂上听到新知识——那些书上没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题或概念。
上课前,我在笔记本上随手写下几个关键点,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然后等待讲台上那个人为我增加补充。
这是一种我最满意的学习状态。和林春老师的意见一致,我也特别讨厌“教育”和“教学”中的“教”这个字。“‘教’意味着你懂他不懂,甚至你是对的他是错的。”我觉得“交流”更合适。所谓“教育”是一种知识的“流动”,并且是交互的(相互的)。
在我的笔记本上,写着我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我的观点、想法、思路。
在讲台上那个人的PPT中,展示着他所掌握的知识,以及他看世界的方法、他的视角、他独特的解释方式。
我像一个饥渴的狩猎者,等待从他的宣讲中捕捉我最需要的成分。
同时,因为我是自由的,所以我是专注的——没有人逼我做这个做那个,没有冗余的作业,没有强制的学习方式。我几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方式去学习。显然,也就没有了逼迫/强制之下的抵抗情绪、厌恶情绪、厌学情绪、压力等等。我只有单纯的“学习的情绪”,即好奇心。
如果我的状态一直保持如此的话,大概也不会有这篇日记。
起初发现的一些小变化,是在下午的时段。已经感觉到了疲累,虽然老师讲得依然精彩(或许老师也觉得比上午疲惫了些),但我总是时不时的分神。难以控制的、不由自主的。也没有去想其他事,只是大脑在放空。而后突然回过神来——
令我震惊的是,回过神的瞬间,我竟然下意识地、机械地对照讲台上的PPT做了笔记。
当我发现自己在做笔记——在不明所以的“抄”着某些东西,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WTF?!我在干什么?
我在重复高中的行为模式!仅仅在意识停歇的几十秒内,这种顽固的行为模式便伺机钻了出来。一不留神,它就会让我失去自由。
这是一个可笑的逻辑——教我们“理性”的人,剥夺了我们的理性。
我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在理性知识的世界茫然游走。
回顾以往的十几年,我觉得我不是接受了教育;
我是遭遇了禁闭。
必须学特定的东西,必须使用特定的方式,必须一致化,必须完成同样的任务……
磨灭个性的禁闭教育。
这种无意识的“抄课件”行为,在之后的课程中三番两次地生出苗头。
“抄写”是没有思考的。它和听到某件事觉得特别重要而把它记下来,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知道我在抄着什么。虽然我以为我知道。我认识写下来的每一个字,也明白那些话的含义。但…我是“不在场”的。当我“抄写”的时候,我便不是我。
我似乎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真正的学习,远远比我所以为的要更加耗神。它不是记忆,也不仅限于理解;它是你的旧认知与新认知持续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不断地反思、质疑、推理、选择、替换,你的大脑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并不断觉察自身的状态,来完成这个知识更迭的过程。
人真的太容易“一不小心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