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晨读】Day156
2025.3.7 星期五
1、《少有人走的路》P56
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渡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东西,所以无法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机,只能止步不前,不能享受到新生带来的欢悦,也不能顺利地进入更加成熟的心智发展阶段。
2、艾瑞克森:人生各个阶段的8种危机
【第一阶段】:婴儿期 0-1.5岁
危机: 信任感的建立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
信任 vs 不信任
【第二阶段】:儿童期/幼儿期:1.5-3岁
危机: 独立性的发展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
自主 vs 羞耻/怀疑
【第三阶段】:学龄前:3-6岁
危机: 行动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
主动 vs 内疚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 岁
危机: 能力感的建立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
勤奋 vs 自卑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 岁
危机:自我身份的确立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vs 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30岁
危机:建立亲密关系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
亲密 vs 孤独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30-50岁
危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
繁衍感 vs 停滞感
【第八阶段】:老年期(成年晚期):50岁-终点
危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结果:成功 vs 失败
↓ ↓
自我整合 vs 绝望
3、爱的最初模样,是及时回应的哭声与温暖的怀抱。
4、脏乱是通往独立的门票,允许孩子弄脏衣服,是妈妈最大的修为。
5、【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或“罗森塔尔效应”
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雕塑家皮格马利翁,他雕刻了一个象牙女像,并爱上了自己的作品,
希望作品活过来,最终雕像竟然真的成了少女。
释义:
指人们的预期或期望会对别人的行为或表现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实现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
即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期望能够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6、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蒙田
7、那种吃苦也像享乐似的岁月,便叫青春。—— 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8、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毛泽东《沁园春·雪》
10、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1、真正的亲密,是允许我在你怀里做最真实的自己。
12、爱不是凝视彼此,而是一起望向同一个星空。—— 心理学家 罗杰斯
13、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14、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
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 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
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我与地坛》
15、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16、死不足惜,关键是活着。
一个正常人的死,并不比一个残疾人挣扎着活下去更难思议。
不幸的人挣扎地活着是生与死的较量证明着生。
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也不在乎生与死。
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是难的。
—— 史铁生
17、今日推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