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今天是立秋,但我错愕于已经是立秋了。在屋子里呆的时间一长,外面的世界仿佛与自己无关。不排除这几年的异常天气,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变多等原因,我跟天气的唯一关联,姑且也就是一起异常了吧。
起初我是并不知道这件事,我想很多人都对二十四节气并不是很感冒,早在自己前面几代人的时候,他们可仰仗这种节气的提醒,农作与节气是挂钩的。司马迁除了写史记,二十四节气其实与他有很大关联,毕竟是他创造的农历。作为“无业游民”。在家好好“讨好”父母,免得被赶出去。于是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的习惯,就是在他们下班回到家之前做点冷饮给他们降降温。他们是从农民阶级转为工人阶级的那一代,母亲是不识字的。我用榨汁机打了点木瓜汁,加上椰汁和牛乳,再加点冰粉和西米露,只要木瓜汁的绿色和椰汁牛奶的白色分层,那么看起来就会变的精致起来。她突然提醒我一句:这难道就是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吗?然后拿起手机下来显摆。
我对我的讨好行为表示抱歉,其实这可能也是我突然口渴想做点其他的喝喝,人不会虚伪到真的为了一个人去做事情。如果有,那是纯真。相反,这份纯真若是或多或少的看到,请务必珍惜。那是一种美德。我想在我母亲眼里我也是如此这般纯真吧。
那么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你觉得是如何的呢?
什么?那就是第一杯奶茶嘛。不,那是对一个人的关心,是爱的体现,是对美好夏天说一声拜拜......
抽象吗?我觉得很抽象.......
在一杯奶茶没有做成的时候,是牛奶是木瓜是水等等与材料,当它制作出来的时候,会赋予味蕾的享受。如是:
但放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情节场景,它的味道便不一样了。我们是从何时开始追求一种感觉的?以至于放下原本的真理。
在外国高奢酒店里,端上来的蛋糕米其林等,味道其实并不是第一位,品牌却是占据主导它价值的要素。我想无论是那一种品牌的开创之处都是像工厂里打螺丝出来的,只是这机器制造开来,逐渐变成四不像。
就拿事物举例子:中国的美食比起国外来,虽然文化不同,地域差异不同。但对本国人体质来说,中餐是最佳之选。起码我是不会拒绝沙县小吃的。关于奶茶等一些奇葩外餐的引入,我并不感冒,当然不排除它的意义如果是放在世界大一统的角度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阴阳鱼。太极,是一种观点的展现。矛盾对立,调和统一。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美食不容外国人拒绝,甜咸辣酸苦通五感。感受本身不单纯,它往往带着某种信息。身体会不自觉得揣测,有很多自以为事的观点都来源于感受。这也是为什么人要追求感受。是的,我会毫不犹豫给自己制造矛盾,就在写这段的时候,我推翻了写在上面的疑惑。
美食也要回归质朴,一切要回归根源。
正如《美食里的中国》中一句: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在朴素的烹饪方式。
食材其实也并不高端,它只是更贴近自然也就成为了高端,也成就了高端。
朴素及高端。是一种断章取义,但因为这种矛盾,更容易引起新的思考与答案,此时,它的意义已不在答案本身,变得更具有引导性。一切事实证明,答案均是一种错误。但正是错误的,将他构成合理性,促成了这个社会:人类的群居。
再高端的中国人,再朴素的中国人。也都会吃一碗白米饭。
注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