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亲仁
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弟子规》“而亲仁”部分,今天所学共16句。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而亲仁”这一部分共讲述了4个做人准则。分别是:
1.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2.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3.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4.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我对“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和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这两个做人原则的理解。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说的是: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说的是: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能亲仁,无限好”——近朱者赤。
“不亲仁,无限害”——近墨者黑。
今天是“五一”节,放假,小朋友醒得晚点也没问题。又有2天没学习《弟子规》了,今天一定要带小朋友学习。
小朋友今天起床后,主动拿起《弟子规》让我给读。
看来这些日子的习惯养成初见成效,我心中大喜。
在这里给小朋友也给各位友友分享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三国时有一个叫王烈的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
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偷牛的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
这话传到王烈听了,他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
后来,这个曾经偷牛的人果然金盘洗手,而且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故事二
齐桓公晚年时生活腐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杀掉自己的儿子;而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宦官;开方为了讨好齐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提醒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后来,齐查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同样都是人,而人和人的品格是不一样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得都是择师择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