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偷家族》,我少有地提前了将近十分钟进场。银幕上的映前广告太无趣,索性我就开始观察起了观众。能在周五下午看这部文艺佳作的,应该至少都是有品位的人吧。
可是让我没想到的,直到影厅灯光关闭,过了十几分钟还有人陆续进场。不巧的是,我旁边、身后、前边都有迟到进场的。等他们落座以后,糟糕的观影体验就此开始。
旁边似乎是一对情侣,坐下来以后就开始聊着还没结束的话题,全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这些观众倒是经常见,也就见怪不怪了。真正吸引他们进入电影的,是超市里硕大的价签。看到48日元的价签,男性观众指着说:XXX这么便宜,咱们去日本的时候怎么没看到?声音也很大,好像是说给旁边其他观众听的。
接下来的对话,基本围绕电影里的一些地点,聊的内容无非也是结合自己的旅游感受。可能是剧情太过平淡了吧,他们聊天的热情也慢慢降了下来。
这时候,前边第二排,一个闪亮的iPhone X屏幕亮起,刘海那么宽,以至于我立刻分出了不是那些安卓假刘海。虽然隔很远,但是屏幕亮度足够我看到他在聊微信。也许是剧情太平淡了吧,聊了一会儿微信,他竟然开始玩起了游戏。
远处的屏幕暗下去之后,我前面的姑娘神奇地举起了双手。她调低了屏幕亮度以至于我第一时间竟然没看到她手里正在屏射的手机。姑娘应该是个朋友圈社交达人,对每一张屏射照片的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没有屏射的时候,她把手机放在腿上,相机保持开启,保证不错过每一个精彩的镜头。
拍了大概十几分钟吧,她开始挑图、修图、发朋友圈,回微信。这时候她同伴又举起了手机……几分钟之后,这个姑娘打开了携程,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不是让她有了去日本的冲动。
好在电影的节奏比较舒缓,在观察了身边几个观众以后,我还能跟上剧情。等到后半小时的时候,前面好几排的观众竟然睡倒一大片。等字幕升起,看着很多观众睡眼朦胧地走出影院,我感觉观众的反应和我想的差很多。
这次感受,让我想起了今年上影节上看10FL版本《阿凡达》的一次经历,因为手速快我抢到了两张皇帝座。开场以后,身边一个姑娘对着屏幕一通屏射,大概看了二十分钟吧,就起身走人。这个姑娘,在开场前一直站在纪念版前牌照,估计素材已经够发九宫格了。
对了,《小偷家族》在今年上影节放映期间,一时间成了上影节热议的焦点。当时有人高喊“内环一套地铁房换《小偷家族》一张票”,让看不上电影节的人对这部电影眼馋的不行。等到电影节快结束的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小偷家族》已经放完片了,为什么没有听到首波用户的口碑?要知道电影节的后半程,《药神》就用了一场放片就完成了全国安利的壮举。
到底是影片口碑一般,还是更多观众在假装追热门电影?
去年的《昼颜》同样传出了2000一张票的天价,情况相似的是,首批观众看片以后,同样没什么声响。
看完《小偷家族》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多大惊喜,同样的调调,我更喜欢《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说电影不好,可能会冒犯许多喜欢日本电影和日本文化的观众,但是这片子确实没办法让我给更高的评价。
这几年随着人们去日本越来越频繁,日本电影引进国内总是会被先带一波节奏,接着许多人跟着节奏走进影院。喜欢是枝裕和的人,在大银幕看到最新作品是幸福的。不熟悉他的人,也可以拍拍票根和银幕,发朋友圈炫耀一下自己是一个有品位的文艺青年。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