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开车:对孤独的练习

向来不喜欢开车。

一则是因为环保,二则是害怕孤独。

两点一线的生活似乎被训练出来的习惯。仿佛是孙猴子被困在五指之间。小时候,以为从学校走出来后,生活将会变得更为多姿多彩,但真踏上社会,才明白,原来生活永远是在两点之间不断的移动,不过是用新的两点来更替旧的两点。

独自开车,将这一线之中的孤独感放大了。

小小的空间中,孤身一人,即使擦肩而过的其他车中,也看不到可以交汇的目光;即使驾驭豪车,也不过是将“囚笼”做大;即使车内音乐震耳欲聋,自欺式地用声音环抱自我,也得不到一点温柔地触摸。

专心于向目的地前行。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似乎是对人生历程的刻意模仿:从家到公司,从这里到那里,从开端到结局,从生到死。不容许半点分心。因为,当我们将目光从终点上移转,便会走向不可知的迷途,或是遭遇事故。

罗伯特·帕特南曾经写过一本书《独自打保龄球》,书的副标题是《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帕特南看到,1960年以来,相比此前热闹腾腾的社群生活,越来越多美国人宁愿独自去“找乐子”,而不愿与朋友们聚会。

我们似乎也在进入一个“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时代。商场中看到摆放着小型的KTV玻璃房,街道上的共享单车,格子间里工作场所,似乎都在标明:这是我的小天地、小工具,闲人莫入、莫用。

无论是社会学大家齐格蒙特·鲍曼,还是后起之秀麦克法兰,都指出了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柱: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对后者,身处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前者,诸多80、90后只有一些模糊印象,甚而认为个人本身似乎“理应”是要高扬的价值观。然而,事实是,“个人”是个非常现代、同时也非常西方的观念。

前阵子,看了对被冠以“美女作家”之名的蒋方舟的访谈,其间谈及她最近的书《东京一年》。她说,日本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贬低”,是日本的一大“缺陷”。我想,这话不太准确,反而是,对个人价值的“高扬”在人类历史上是件着实奇怪的事情。

古代世界,个人并没有什么独立性可言。一切都在某种人身依附关系下运行,而且,用家族、伦理等观念来强调这种运行的合理性,也极为普遍。倒不是说,今天已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了,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依附关系也只能偷偷摸摸,必须找一块遮羞布,方能发挥作用。老板雇工人工作,名义上也必须尊重工人的法定权力,要定期支付工资奖金等等。

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崛起”,让我们觉得似乎尊重个人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这种“尊重”的代价就是,我们必须忍受孤独。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买得起车、开得上车,但是,在每日两点一线的行驶中,除了偶尔的拼车、偶尔的家庭聚会,独自在路上的我们,不间断地在练习如何孤独地驾驶。

于是,我们学会了在路途中“欣赏”歌声,学会了在红灯等待期间感触方向盘的皮质,学会了在堵车时肆无忌惮地咒骂。

反正,这是独自开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二期罗伟思维导图早读会 时间:2017年5月6日 完成:06/28(第6天/共28天) 主题:心流-新的时间感 ...
    绿宝石_ce43阅读 354评论 0 0
  • 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大多数的人干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经常幻想要是能够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多好。...
    斑点鱼阅读 709评论 0 0
  • 每天晚上,我和弟弟都要听一个故事。有的是剪胡须的小猫咪、贪吃的小猪,讲故事的人叫美丽阿姨。
    魏雅轩阅读 217评论 0 0
  • 2017年10月8日,这样的一天不平凡,当时的我在刷新微博,刚开始,我觉得打开很缓慢,还以为是手机内存卡死。后来删...
    彭小汐阅读 566评论 0 0
  • 我,数着日子,扯下一张张黄历新桃,尚不知归期旧符,曾见证孤寂 我,行走,沿着时光轮轴我,遗忘,背着年代光阴 我,行...
    李瑞祥阅读 982评论 1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