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孩子吗?”当我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重新审视自己处理孩子情绪及各种“不良”行为时的反应和表现,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他,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1.找到情绪的根源,不是急于摆脱坏情绪,而是接纳一切
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的确,孩子们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但是碰到倔脾气的孩子,固执起来也真够大人头痛的。当我们看到孩子哭闹、喊叫、撒娇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不耐烦,即便告诉自己要冷静,并尝试去疏导孩子的情绪,但是反复一两次没有任何改善后就容易被孩子的情绪带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通过提高音量或者惩罚来取得看似有成效的管教。
近期,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对待孩子坏情绪时自己的状态,但是收效并不好。直到我看到教育功利这个词。家长容易给孩子的情绪做好与坏的区分,因为我们太功利了,太想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是对的方向发展了。其实换个角度看,每一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情感宣泄,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把我一个度。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对身体有害。那么回头再看孩子的各种情绪,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试着说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种情绪,获得孩子的认同,让他感受到你是能够理解他的。
2.没有“不良”行为,只有有色眼镜
我家老大喜欢争强好胜,有时他会为了自己表现好而阻止弟弟某些行为。比如在玩踢球游戏,他怕弟弟进球就在弟弟踢之前把球抱走或者攻击弟弟。大人在一旁就总会说他故意欺负弟弟。但其实每个孩子都如一块纯净的玉石,大宝的初衷并不想伤害弟弟,只是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被大人解读后就变成了一个不懂得照顾弟弟的自私的小孩。久而久之可能他自己也这样接受了,反而会把欺负弟弟变成一件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的时候真的不要急于去评价,而是客观描述看到的一切表达内心对他这种行为的看法就可以。相信孩子,他会在听了你的描述和感受之后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家长能再进行一些启发引导他思考,那么下一次再出现类似情况,稍加提醒,孩子也许就能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3.坚定易行,和善难做
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孩子的管教都坚持尽量是正面的,时刻告诉自己不要对孩子吼叫更不要打骂。但是,最近我听到孩子对我说的最多的却是“妈妈你训我了!”然后委屈的样子就想哭。最长发生的比如我告诉他要吃饭了或是要洗漱了,一遍两遍他好像完全没有听见,第三遍我到他身边严厉的但不是大声告诉他要去吃饭或洗漱时,他就是表现的好像受到伤害似的,过一会儿就说我训他了。我刚开始还和他争辩我只是严厉的告诫并不是训他。但当我问他我应该怎么和他沟通时,他说让我微笑。我才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我只做到了坚定,但是完全没有做到和善,让他无法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如果父母对他只表现出严厉,他可能就开始怀疑那个爱我的爸爸妈妈哪去了。所以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让爱填满彼此的间隙。
4.宝宝心里“苦”,需要发泄的出口
前面已经说过了,孩子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如果不让他们的情绪有一个发泄的出口,那么终究积累过度就会爆发。其实,同样的道理对于大人来说也一样。当我们高兴、忧伤、气愤的时候会想吃一份甜点、散散步、唱唱歌或者将各种情绪诉诸笔端,总之我们会想办法排解内心超出正常区间的各种情绪。但是,孩子不会,也许他还没有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更别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这时,家长要做的首先是让他自己察觉到这一切,然后引导他去学会释放。
我家两个宝宝,老大偏爱操控一切。其实作为家中独苗自从有了弟弟之后,他的生活环境变了,为了让自己感觉不失去大人对他的爱,所以他就事事抢在前面,什么都争当第一。我们理解这种变化对他带来的影响,所以要注意的就是在他们兄弟面前尽量不做比较,合作要好于竞争。但是弟弟毕竟年龄小,属于家中最弱势的,当哥哥阻止弟弟做他想做的事情,或者强迫弟弟按照他的要求玩玩具,哥俩就会起争执。上午,弟弟玩一个盒子,哥哥上前夺过来不允许他玩,说这是哥哥的。我和他商量能不能和弟弟交换玩具,但是无果两人都开始哭闹。抱走弟弟用皮球来吸引他,哥哥又跑来要一起玩。我跟哥哥讲了不要强迫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你认为好的事情并不一定适合他的道理,他似乎懂了,但又似乎没听进去。没想到午睡的时候哥哥做梦喊出了“这是我的,还给我~” 我忽然意识到他那看似紧张过度的占有欲是害怕对已经拥有的再失去。而我关注的焦点应该从避免哥俩起争执变成满足哥哥的物权意识,让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学习分享。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反应,就如同第一条所说的先是接纳,然后再是引导。
以上是总结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反思自己的行为,希望能同所有父母一起努力,为了孩子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