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利益撕下人性的遮羞布——权力腐败背后的心理游戏

引言:一张签证背后的灵魂拷问

“老李啊,这次孩子留学就差个签证,您看能不能……‘加急’处理?” 办公室里,一个鼓鼓的信封被悄悄推到桌角。

这样的场景,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第十五章中反复上演。主角“他”是签证组的小职员,每天面对无数哀求的眼神和隐晦的“心意”。起初他战战兢兢,后来却渐渐熟练地收钱办事,甚至自我安慰:“我不帮他们,他们找别人更贵!”

我们是否也曾在利益面前,用“不得已”来粉饰自己的贪婪? 本章以签证腐败为切口,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在权力、利益与道德间的扭曲挣扎。今天,就让我们拨开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看看人性最真实的模样。

分论点一:人性的自私,总爱披着“正当理由”的外衣

反面案例:

书中的“他”第一次收钱时,手抖得连茶杯都打翻了。但当他听到申请人哭诉“孩子错过开学就完了”,立刻找到了心理安慰:“我这是在救人!” 后来,他干脆主动暗示申请人“加急需要打点”,却对自己说:“反正钱不是我定的,规矩就这样。”

这种“自我洗白”的心理机制,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贪官落马时常说:“我是为了地方发展才收企业‘赞助’”;

职场抢功者辩解:“项目没我早黄了,多拿点奖金怎么了?”

正面案例:

对比香港廉政公署的经典案例:一名公务员发现家人偷偷收受礼品后,连夜将礼品和举报信一起上交。事后他说:“我知道家里困难,但饿死不如干净死。” 真正的善良,是连借口都不给自己留。

金句点睛:

“当一个人开始用‘不得已’解释错误时,他已经在为更大的错误铺路——就像吸毒的人总说‘最后一次’。”

分论点二:权力像砂糖,沾一点就会想舔第二口

反面案例:

书中描写“他”从战战兢兢到嚣张索贿的转变令人脊背发凉:

第一次,他收下两条烟,整晚失眠;

第三次,他嫌烟“档次低”,要求直接送现金;

第五次,他对着急的申请人冷笑:“现在才来找我?得加钱!”

这种“权力上瘾”在现实中更可怕:某地车管所临时工王某,利用打印驾照的权限,三年受贿百万。被捕时他竟反问:“我比领导收得少多了,凭什么只抓我?”

正面案例: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一辈子拒绝所有文物贩子的天价诱惑。有人笑他傻,他却说:“我手摸的是千年的菩萨,要是贪了一分钱,菩萨都看着呢!” 权力这杯酒,清醒的人喝出责任,糊涂的人喝出贪婪。

现实警钟:

2019年某市“小微权力清单”改革后,连社区盖公章都全程录像。数据显示:腐败投诉下降76%。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人性最容易发霉。

分论点三:谅解人性之恶,不是为了纵容,而是为了警惕

反面案例:

书中主角最终因分赃不均被举报。可笑的是,他庭审时还在咆哮:“那些申请人比我更脏!他们主动行贿!” 这种“错都在别人”的逻辑,正是人性最可悲的防御机制。

类似案例:某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写道:“当初要是有人狠狠骂醒我……” 但事实上,纪委曾三次找他谈话,他却次次撒谎搪塞。

正面案例:

新加坡贪污调查局有个特殊部门,专门对轻微违规者进行“警示谈话”。数据显示:80%的初犯者因此真正悔改。其中一名公务员的话发人深省:“他们没把我当罪犯,而是说‘我们知道你本质不坏’——这话比手铐更让我羞愧。”

升华思考:

谅解不是替恶行开脱,而是像医生对待病灶:

对他人,要看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真相;

对自己,则要时刻警惕“我会不会也变成那样”。

总结:在欲望的泥潭里,如何立住脚跟?

读完这一章,或许有人会愤慨:“这种人渣活该!” 但作者真正的深意在于: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签证组职员”——

当你用“房贷压力大”为收红包找借口时;

当你用“行业潜规则”解释灰色收入时;

甚至当你用“大家都这样”为插队辩护时……

人性的考场从不发试卷,却每天都在批改我们的灵魂。 最后的建议不妨接地气些:

下次想找借口时,试试把理由大声念出来——你会发现很多话自己听了都脸红;

定期做“权力体检”:如果明天你被实名曝光,敢不敢把全部聊天记录晒上网?

正如书架上那本《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的磨损书脊所示:真正读懂人性的人,不会用它当盾牌,而是当作一面随时照见自己的镜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