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股票课,我跟我老公说,我的实际经验又再一次证明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大学时候没好好学的,今天自己花更多的钱重头学,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因为不知道、不了解,走了很多弯路,做了很多不靠谱的决定。大学有一门课程《财务管理》,上的我真是头昏脑胀,重庆的夏天真的是非常火辣,课堂上的大家也跟我差不多,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都想着平时成绩加期末总分混个60分万岁就好,反正也不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想想,真是为这种无知感到汗颜)同学们大部分都是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老师自然也不会多大的兴趣拓展延伸内容,讲讲公式讲讲定理一学期也就这么过了,现在还记得流动比率最好维持在2,速动比率最好维持在1,你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啊,考试不考为什么,只考维持在几……
学股票课的时候,有很多似曾相识的财务知识,只能说维持在好像见过的熟悉度,我并不了解他们背后的意义,更别提像看小说一样看财报,更没想到简简单单的数字背后能看出竞争力、战略、风险和前景、效益和质量……可老师就是这么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剖析,让我惊叹原来可以这样……我不想说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好,但我也得承认这位名校的老师真的牛,枯燥的报表知识竟能让人听得意犹未尽,这真的不是只要“尽职尽责”几个字就可以评价的。再回想一下自己的同学,跟自己差不多的情景,觉得没有多么有用,应付一下考试就好了,实际上我的学校并不算很差,不是重点,也是个普通一本,曾经有个学长跟我说:“我们这样的学校和一流名校很大的差别在于:一流名校有70%左右的学生都能算作不错或者优秀,同等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达到相同标准”,不同的学校都可以出现很优秀的人,只不过数量不同,概率不同,而你在不在那个优秀的百分比里很重要,在普通学校里成为那30%比在一流学校里成为那70%更难,因为你所处的环境的质量不佳,需要更努力、更专注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可能。寝室同学打游戏的时候,你可能要花时间写读书文章,大家出去吃饭唱K的时候,你可能要策划活动或者学习英语,约你逛街的时候你可能要研究区块链不能去,慢慢的大家就不会再约你了,因为你不随大流,不想向身边的大环境妥协,你选择和大家不一样,毕竟选择做少数人要比选择做多数人付出的多得多。
前几天,听到一个理论,一个人能够紧密维系的社交朋友圈大概在150人左右,所以说你把什么样的人放在你的圈子里占用你的名额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名额用一个就少一个,如果你有三五亲密好友喜欢吃烧烤,八成你也经常坐在烧烤摊上;如果你有三五好友喜欢打牌,不用多想也知道你经常出入这样的场合;如果你有三五好友喜欢健身,没事儿就跑个马拉松,做个减脂餐,相信你也不会作为油腻中年那么心安理得。这不就是老古人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
我并不想宣扬起点低,就应该想办法超越别人的理论,人生很长,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最可贵,珍惜自己的注意力,珍惜身边慎重选择过的朋友,生活才会离你憧憬的样子越来越近,而不是面对时间河流的波动每一次都充满深深的无力感,这并没有什么好值得同情,只能说你浪费了那许许多多一辈子一次的机会。
2018愿我和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每一天的开始都元气满满,结束时都没有遗憾,安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