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挑战用“王者速读法”阅读《内在动机》这本书,但这个过程还是还是挺蹉跎的……!这本书不同于弘丹老师的《精进写作》,很难做到两秒钟翻一页,总是情不自禁又停下来了,又开始进入精读或默读状态……。
有了好方法,想养成习惯,还是需要时间多多练习的!包容自己,碰到这种情况,慢慢纠正,有自己感兴趣的那个知识点精读就精读,先看一遍,然后从头再来……!
通过这么一折腾,我也把内在动机这本书阅读了几遍。
阅读这本书的目标是:“学会如何促进孩子高效和愉快的学习”。
书中提到的这几个观点,这些现象也普遍存在,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01.为什么说奖励会伤人,奖励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人们在给予奖赏时的真正意图,很可能通过他们给予奖赏的方法和措辞来传递。
瑞安决定做一项研究,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来给予奖赏。一种是控制的方式,使用“应该”和“必须”这样的措辞来表达;而另一种是不控制的方式,也可以说,这是更加平等的方式。(丽莎学小提琴的故事)
以非控制的方式给予奖励,需要一种人们很难做到的发自内心的诚实。对自主的支持是通过鼓励而不是施压发挥作用的。
实例说明,假如我们想让5~6岁的孩子参与一项具有创造性的,但可能很混乱的绘画任务。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整洁,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来设定界限,一种是常规的控制方式,另一种是非控制的支持自主的方式。控制的方式很简单:使用颇有压力的语言(“做个好孩子,保持材料整洁”或“做你应该做的,别把颜色弄混”)。支持自主的方式包括避免运用控制语言和延续儿童拥有最多的选择,以便减小压力,这需要做得更加微妙。可以对孩子这么说:“我知道,有时候你只是随意地涂一下颜料,这确实很有趣,但这里的材料和房间需要保持整洁,以便其他孩子使用。”
02.什么是“疏离状态”?
1968年,心理学理论家理查德·德查姆斯认为,内在动机的关键是人们希望成为自己行为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通过研究“一个犹太人在裁缝店里发生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金钱奖赏削弱了人们的内在动机。实验表明:一群流氓地痞,为金钱而去骚扰犹太人的时候,他们便失去了兴趣。奖赏似乎将玩的行为变成了某种受到外部控制的东西:它把玩变成了工作,把玩家变成了棋子。
像许多人继续为钱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样,他们与活动的关系,已经变成紧张的和工具性的了。当人们被金钱奖赏控制时,便会失去与内在自我的联系。想一想,与某项活动建立一种紧张的工具性的关系,无疑是一种“疏离”的状态。
人们在谈论控制时,通常指的是强制,也就是通过权力和威胁进行控制。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很容易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强制手段的使用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但金钱也在控制――当人们说金钱激励人时,真正的意思是用金钱控制人。这样一来,人们变得疏离(放弃自己的真实性中的某些部分),强迫自己去做他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
03.罗伯特·亨利:“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真正的内在动机是什么?
罗伯特·亨利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艺术教师,他曾写道:“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化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价值的、有趣的标志。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亢奋的状态、一个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简单的讲,亨利的观点是,内在动机是指完全参与活动本身,而不是达到某个目标(无论是赚钱还是画画)。
04.如何以不破坏内在动机的方式给予奖励?
内在动机的益处:在内在动机中,有一个与外部控制截然不同的方面。它与生命本身有关:它是活力、奉献、超越。它就是人们在罗伯特·亨利所说的“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中体验到的东西。
外部控制的风险:
第一个问题是,一旦你开始用奖赏来控制人们,就不可能轻易回头。
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提到,人们一心想着获得奖赏时,很可能会选择走捷径。(就如,借书签名登记的故事)
对孩子来说,点心和礼物是很好的奖品,祖父母喜欢给孩子这些。但是,要想让孩子表现优秀,给孩子点心和礼物的次数越少(只是偶尔给一下),用它们来激励孩子(比如在学校表现好)的次数越少,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越积极(或者不那么消极)。
关于给予奖励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某种重要意义上,他们需要公平。换句话说,人们需要感受到,他们获得的奖赏与他们的贡献是相称的,与他们周围其他人的收入相比是公平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奖赏还可“用于”其它各种功能,而它本身只表示认可或学习任务完成的不错。奖赏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感激的方式,家长可以将奖赏作为一种隐含的学习契约来公平的管理。如此一来,它就不太可能产生那么些已经被证明有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