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Joker》改编自DC漫画,是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杰昆·菲尼克斯担任男主的一部犯罪剧情片。电影试图还原20世纪80年代美国那种经济衰退、人心焦虑的大环境,并将小丑的诞生归咎于畸形的社会。男主亚瑟·弗兰克是一位身患怪病的社会底层,他依靠扮演小丑在路上举广告牌谋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主持人,但是他不分时间地点大笑的疾病却让深陷泥淖,被梦想抛弃,被爱情抛弃,被社会抛弃,被生活抛弃,这一切让亚瑟本身坍塌,他内心潜藏的邪恶小丑慢慢苏醒。本文将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的视角下解析电影男主亚瑟是如何变成象征社会罪恶的小丑。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他曾用冰山来形象的比喻,认为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就是我们的无意识部分,即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有遗传的本能和性欲构成。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奉行“快乐原则”。自我在本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可以调节本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奉行“现实原则”。“超我”也被称为理想自我,奉行“道德原则”,代表着良心和理想,主要作用是按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善恶,作为个人处世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构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整体,一旦任何一个层次遭到破坏打破平衡,就会造成人格的分裂,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小丑便是这种人格层次平衡打破后的产物。亚瑟是生活在都市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士,他依靠社会救助和自己微薄的薪水养活自己和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他的“自我”渴望得到尊重,但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他那奇怪的大笑病。电影开端亚瑟对着镜子化小丑妆,整个电影里亚瑟第一个微笑是侧面镜头,他笑得真诚,眼里温和而光亮,随后切换到正面镜头,他把手伸进嘴里压迫式的拉扯嘴角做出夸张奇怪的笑容,这里的笑容是他对工作的尊重。随后他扮成小丑举着广告牌穿梭在人群中为了工作欢乐的跳着笑着,但即使是如此渺小的的工作他做得也并不顺利,几个流氓抢走了他的广告牌并痛打了一顿,与此同时他还需要面对老板的责骂和同事的挖苦,他所渴望的尊重离他还很远。他去看心理医生,要求医生给他加大剂量,他的“自我”还在挣扎。回程的公交车上他心怀善意取悦孩子的镜头是整个影片难道可以称之为温馨的片段,但这镜头稍纵即逝,随之孩子的母亲投来了鄙夷且防备的目光,仿佛他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脏东西,斥责他“请别再骚扰我的小孩”,亚瑟受不了这样的目光,他辩驳但没人听,更加不幸的是他的狂笑症又发作了,但是他仍然不忘记解释,他把随身携带的小卡片递过去告诉男孩母亲他患有精神疾病,男孩母亲可怜的看了他一眼然后道歉最后漠视。亚瑟狼狈的离开,回到家他继续扬起笑脸陪着母亲聊天,照顾母亲。同事兰德尔知道他被抢了广告牌的事情给了亚瑟一把手枪,亚瑟想过拒绝,随后他被老板勒令还回广告牌还被扣了工资,亚瑟独自在肮胀狭小堆满了垃圾的小巷子里发泄,回到家后他用兰德尔给的手枪朝着屋子开了一枪。亚瑟长期被“自我”的“现实原则”所囚禁,他忍受着众人对他的嘲笑冷漠,努力坚持工作,照顾母亲,甚至是保持微笑,但是现实的鞭打让他不得不疯狂,原始的“本我”不断拍打着“自我”的囚笼,试图越狱,而这一天越来越近。
著名的脱口秀大师莫里·弗兰克是亚瑟的心中的救赎,他不快乐的时候总喜欢呆在那逼仄的房间里看着莫里的节目跟着他欢笑,他渴望着成为像莫瑞一样成功的脱口秀主持人给人们带去欢笑,他幻想着和默里同台,默里夸奖他并说“如果他拥有这样的孩子,会为他放弃一切的。”这是亚瑟理想中的自我,也是他的超我,即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不仅是事业的成功也是爱情的成功,可是他都失败了,事业上他因持枪去医院所以被解雇,朋友兰德尔反咬他一口说他主动买枪,爱情更加只是他虚构出来的妄想。地铁上他因为悲伤狂笑症再次爆发,几个骚扰女人的流氓因此暴打他一顿,事业的失败,朋友的背叛以及来自陌生人的凌辱让他到了临界点,亚瑟拔枪打死了流氓。这是“本我”的第一次爆发,他反抗了现实,获得了快乐,小丑人格也正式出场。杀了人的亚瑟逃跑到一个封闭的洗手间,他跳起优雅诡异的舞蹈,从容张开手臂拥抱镜中的自己,这时的亚瑟意识中的“本我”和“自我”开始共存。
单亲妈妈苏菲是亚瑟“超我”胜利的最后希望,但这希望是虚无的,因为他和苏菲的爱情都是他的妄想,当这段美好的爱情破灭时,楼下不断传来的警笛声暗示亚瑟杀死了苏菲,与此同时也杀死了自己。“自我”和“超我”都快要败下阵来。
影片的后半部分,亚瑟发现自己是母亲抱养的孩子,而他尊重敬爱的母亲不过是一个患有妄想症的疯女人,他以为是父亲的托马斯·韦恩不过是她母亲杜撰出来的谎言,他童年被母亲各种施加的伤害也变得清晰,他杀死了母亲,此后兰德尔和侏儒盖瑞找上门来,亚瑟遵从“本我”的欲望杀死欺骗了他的兰德尔,但是他却亲自送走了侏儒盖瑞,因为那是唯一对他好的人。晚上他如约去了默里的脱口秀节目,他要求工作人员称呼他小丑,在台上他和心中的信仰默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然后开枪杀死了默里。至此,亚瑟的“本我”完全战胜了“自我”和“超我”,代表了亚塞的人格随着他那瘦骨嶙峋的身体逝去,而象征着“超我”人格的小丑彻底破笼而出,他弑母、杀友、摧毁心中的信仰,他不再与现实妥协,抛弃了所有的理智和道德,最终成了罪恶的小丑。电影的末尾,小丑被警察逮捕的路上发生车祸,无数戴着小丑面具的人在街上游行,他们把昏迷的小丑抬到车顶放着,小丑摇摇晃晃站在车顶,目光所及全是戴面具的小丑,他们高呼让他站起来,小丑站在车盖上跳着曾经他在地铁站杀人后跳的舞蹈,他把手伸进嘴里,拉扯嘴角,露出笑容,小丑破开亚瑟的躯壳新生。
弗洛伊德“意识三论”认为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潜在的动力,这种潜在的动力便是潜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人格一样具有非理性和无逻辑的特征,这种潜意识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便会逐渐生根发芽长大。就如影片中的小丑,八十年代的美国大环境压抑不已,失业死亡生存的压力让整个社会痛苦不堪,无时无刻不在响着的警笛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残酷,自身的残缺不堪,现实的痛苦不断刺激着潜意识支配意识,奉行“快乐原则”的“本我”人格与这个糟糕的社会无比般配,于是小丑作为邪恶的代表在众人的信仰下诞生,犹如亚瑟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生更有价值”。
亚瑟死了,小丑新生,他再也不需要做那个明明有精神病却需要竭尽全力假装正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