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美文阅读第474天

㈠酒局中,清脆的碰杯声响过,关系似乎就近了一步。

  碰杯看似是一种亲近的动作,其实是演给别人看的。关系生疏的,碰杯会格外郑重其事,如果有求于对方,甚至还会表现出谦卑。而那些关系特铁的人,却几乎很少碰杯,就算是碰杯,也是非常随意的。

  碰杯碰的是酒,却未必能碰到心。

㈡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淹没我,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直到一周以前,我对流沙说:让风把我吹走吧。


  流沙说:你没了根,马上就死。


  我说:我存够了水,能活一阵子。


  流沙说:但是风会把你无休止地留在空中,你就脱水了。


  我说:我还有雨水。


  流沙说: 雨水要流到大地上,才能积蓄成水塘,它在空中的时候,只是一个装饰品。


  我说:我会掉到水塘里的。


  流沙说:那你就淹死了。


  我说:让我试试吧。


  流沙说:我把你拱到小沙丘上,你低头看看,多少像你这样的植物,都是依附着我们。


  我说:有种你就把我抬得更高一点,让我看看普天下所有的植物,是不是都是像我们这样生活着。


  流沙说:你怎么能反抗我?我要吞没你!


  我说:那我就让西风带我走。


  于是我毅然往上一挣扎,其实也没有费力,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多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


  我回头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说:你走吧,别告诉别的植物他们其实是动物。

㈢每次看感情节目,都能把人气笑。


昨天看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跟以往女方指责男方不同,这次是男方指责女方,说她做事三分钟热度,天天都不想去上班,还经常迟到。


这一点,姑娘也没有否认,她确实不想去上班。


但是姑娘是一个特别喜欢看书的人,不但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还去考了心理师资格证。在心理学方面,她已经甩出大部分人几条街了。


她对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很自信。面对男友的指责,她面向大众,振振有词地说,她以前确实是每天都不想上班,后来学了心理学,她了解到,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潜意识里她就讨厌这份工作。


也就是说,她不想上班是有原因的,并不是自己懒。而且,既然潜意识里已经讨厌这份工作了,那就干脆辞职不干了。


辞职后,姑娘又做了很多事情,换了很多份工作,但是无论学东西还是上班,她依然是三分钟热度。不管刚开始多么激情满怀,过不了几天,又开始厌倦了。


因为心理学知识告诉她,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所以,这都是心理的原因,自己完全没有做错什么,当然也不需要去改正。


于是她继续这种三分钟热度,继续对所有工作都三心二意。


看上去是不是有些可笑?


但是这样的行为,在生活中却比比皆是。就像现在大家都喜欢说原生家庭,不管有什么错,夫妻矛盾也好,自己出轨也好,不相信爱情也好,全都是因为原生家庭。


这个概念没有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虽然不知道原因,还想着改正,但这个概念一出,很多人就找到了理由。我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引起的,我有什么办法?只能随它去喽。


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老师,很多名家都说,写作需要天赋,一些书上也说,天赋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天赋,是不是永远都写不好?


我不知道天赋说害了多少人,反正有很多人天天在纠结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人就果断放弃了。


反正都是因为天赋不够,不是我不够努力,你们任何人,包括我自己,都不能怪我。


还有人对时间管理感兴趣,看了一些书,听了一些课程,知道自制力很重要。然后就很灰心丧气:我就是一个自制力特别差的人,这样的人很难管理好时间,所以,就这样吧,我接受自己管理不好时间的现实。


我管理不好时间不是不够努力,不是我不想学,而是天性使然,所以,不能怪自己。


还有人喜欢买买买,买得都要借钱度日了,别人劝她,她还振振有词:我是心理缺乏安全感,想要用物质来填补。缺乏安全感知道吗?我能怎么办?


你所了解的知识,居然成功拖了你的后腿,真是出人意料。


很多人,就拿着知识当挡箭牌,从此心安理得地不好好上班,不改正错误,不努力奋斗,任由小毛病大毛病都泛滥成灾。


我觉得这是知识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拜托,知识不是这么用的好吗!知识只是找出深层次的原因,让你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不是让你拿它当借口,被它牢牢捆住。


你知道不想上班是因为讨厌那份工作,你为什么不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那份工作?


你知道很多问题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但是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去对抗?很多人就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啊。


你知道自己没有天赋,那能不能用技巧和努力来弥补?


你知道自己自制力差,能不能想办法提高自制力,或者借用外力来改正?


你知道自己买买买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让自己有更多的安全感?


知道知识是好事,但如果被它捆住,让它拖你后腿,让你没有了前进的动力,那就是坏事了。


凡事往积极的方面去想,不找借口,只想方法,知识才能真的为你所用。

㈣1960年,吕雅芳不到三岁,上面有两个分别为十三岁和十岁的姐姐,还有一个七岁的哥哥。对于这么大的孩子,吃就是全部。她总是饿,哭哭啼啼地缠着妈妈、姐姐要吃的。别说她,所有人的胃都是空的,像一个巨大的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吕雅芳的母亲心急如焚,她的四个孩子正在长身体,喂饱他们是做母亲最起码的责任,但是她做不到。持续很久的大饥荒看不到有结束的迹象,母亲不知道再这么下去该怎么办。母亲和婆婆绞尽脑汁,每时每刻都在想什么能吃,哪里有吃的去填孩子们的胃,树叶、树皮、草、草根……能想到的都吃掉了。


给吕雅芳喂饭,一吃到草她转头就吐,然后哇哇大哭,只有米汤里屈指可数的那几粒米才能让她安静下来。终于有一次,她把母亲硬往她嘴里塞的草吐掉之后,母亲大吼:“吕雅芳,你这么吃,别人要不要吃?你还让不让别人活?”吕雅芳从没见过母亲发火,哭声一下子被吓了回去,她惊恐地看着母亲。母亲看着眼前被吓傻的小女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把搂过女儿泪如雨下。孩子没错,她太小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来就是要吃最细软、最有营养的食物,她的胃怎么能消化得了粗糙的草根?她已经两岁多,却还不会走路,因为发育不良。孩子想吃,做母亲的满足不了,还要责备孩子。可如果把仅有的一点点粮食都给了她,那其他三个孩子和婆婆怎么活?


当晚,母亲和婆婆在家里有了一番对话。“妈,把雅芳送到上海去吧,毕竟上海大,不缺这一张嘴,村里有好几户都把孩子送出去了。”沉默,再张口,是婆婆:“送吧,放在咱们家,怕是养不活了。”二女儿吕顺芳听见了,一下子冲到她们面前:“妈妈、奶奶,送我吧,把我送到上海吧,我记得家,长大能找回来。”


半个多世纪以后,我坐在吕顺芳面前,说起那天晚上的这一幕,当年那个被饥饿追赶的十岁小姑娘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我问她:“当时知不知道‘送’是什么意思?是像夏令营那样去去就回,还是永别?”


老人清瘦、矮小,但精神矍铄。她仿佛回到五十多年前:“我知道的。送就是送给别人,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妈妈和奶奶了。但我还是想让她们送我去上海,因为我太饿了。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一碗一勺能捞起很多米的粥。妈妈把脸一绷,凶我说,你太大了,被人发现会被遣送回来。你妹妹小,不记事,送她走能让她活下来。”吕顺芳还清晰地记得,她当时羡慕得不得了,希望自己是被送走的那一个“幸运儿”。


人对事物的理解很难跳出自身的感受。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近乎疯狂的绝望,所以不能想象一个十岁的孩子会因为吃而永远地离开母亲。我问:“不知道这就是生离死别吗?”“我只觉得这是一条路,一条活命的路。我还小,我想活。”是跟妈妈永别让自己活下去,还是跟妈妈在一起受饿,只能二选一。这种极端的选择本来是非常少见的,但是在当年,却逼迫着宜兴高塍和官林的几乎每个家庭。


第二天放学回家,妈妈和妹妹都不在了。后来,在漫长的几十年岁月里,母亲对那一天闭口不言。为了寻找妹妹,吕顺芳一点一点撬开了母亲的嘴,从只言片语中拼凑起大致的经过。那是母亲永远不想说的事,埋在她心里,折磨了她半生。


那天,母亲抱着雅芳,坐轮船,换火车,到了上海。母亲没有把雅芳放在人流如织的火车站,因为虽是农村妇女,但她知道,干部有稳定的工资,能养活孩子,她要把她的孩子交给一户上海人家。她出了火车站,走到天目路。她不识字,只能凭感觉分辨哪里像一个单位。没走多远,就到了这样一个地方,母亲本能地感觉到这里上下班的应该是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她把雅芳放在石头台阶上,从怀里掏出一个饼塞到她的小手里,雅芳绝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惊喜,不顾一切地用小舌头舔着这个从来没尝过的美味的食物。对一个长期饥饿的人来说,那一刻就是在天堂了吧。什么是撕心裂肺、挖心掏肝,你能想到的最疼的感觉,就是那一刻母亲的全部感受。“雅芳,好吃吧?妈妈再去给你买。”雅芳抬起头,不相信妈妈说的话——怎么可能还有?她拼命地点头说:“好吃,妈妈,好吃,还吃。”母亲最后抱抱雅芳,不敢再停留。她生怕被警察发现,也怕自己会迈不动步再把孩子抱回家。她转头就走,又一次剪断了母女间的“脐带”。


母亲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到位于浦东的弟弟家。她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就呆呆地看着一个地方。弟弟、弟妹使劲摇晃她,问她到底怎么了。缓了很久,她说:“我把雅芳扔在上海了。”说完,她放声大哭。


第二天,母亲又回到雅芳吃烧饼的地方,孩子早不见了。四处打听,有人说好像是被统一送到北方去了。


时隔多年,吕顺芳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她母亲的逻辑:要让孩子活,就要扔掉她;因为深爱她,所以送她走。同样,吕顺芳自己也宁愿永别母亲,去填饱肚子。饥饿,是最原始的欲望。只有吃饱,人才能表现出做人的尊严。


我问她:“后来你有没有设想过,如果换了你会怎样?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就是饿死了也有个交代;可是把孩子送出去,她什么样你就永远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送呢?”我是想说,我不理解,我不会去送。


吕顺芳一字一句地说:“我家的邻居,他家的母亲就是这么说的,跟你说得一模一样。她没有送出一个孩子,一个儿子在她身边饿死了。她今天跟我说,她最羡慕我,因为我有妹妹可以去找,而她的儿子没了,她没处可找。我有希望,她连希望都没有。你不会理解当时母亲们的选择,没有谁比母亲更爱孩子。她们能背着一辈子的骂名,把孩子送出去,是因为只有送出去才有希望,有可能不被饿死。她们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这就是母亲。我理解我的妈妈,她是最好的妈妈。”吕顺芳说这些话时,老泪纵横。她懂得母亲为了这个选择,一辈子承受了什么。


送走妹妹回来,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妹妹送到上海了,她有饭吃了。”之后,就再不提起。从那时起,妹妹这个话题就是家里的禁忌,谁也不去碰,谁也不敢碰。母亲本来就少言寡语,自那时起话就更少了。


几十年里,母亲只有一次主动说起了雅芳。那是改革开放以后了,周围的邻居都盖起了漂亮的楼房,母亲看在眼里,有一天她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说给顺芳听,轻轻地念叨了一句:“要是我们雅芳在,一定过得比他们好。”顺芳听了心里一怔,这是母亲憋了多少年才吐出来的一句话,她心里对小女儿一寸一寸的思念外人怎么能体会。她越是不说,越是说明她被自责和内疚折磨得痛苦。顺芳嘴上没说,但是心里却想,一定要去找妹妹,只有这样才能让母亲的心安宁。


雅芳在这个家里只是个过客,两年零四个月。没有单人照,也没有全家福,在母亲和顺芳的记忆中,她被定格在那个年纪。


顺芳做生意,全国各地跑,哪怕到了大西北,她的眼睛都不放过周围的人,她想在人群里寻找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雅芳长大了是什么样,顺芳和母亲都只能凭猜测,从对方的脸上寻找一些依据,也许像妈妈,也许像二女儿顺芳,谁也不知道。


2000年,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廊坊的上海孤儿回上海寻亲的新闻。在转瞬即逝的图像里,吕顺芳看见了一张似曾相识的脸:那么像母亲,会不会是妹妹?她从电视台翻录了节目,拿回家仔细看,决定试着联系。没想到回复得很快,双方约定去做DNA比对。等待的过程中,那个像妹妹的中年妇女来到吕顺芳家。


当她站在吕家门口时,吕顺芳母亲就已经知道她不是雅芳。虽然两岁多就分离,但毕竟是母亲,母女间那条神秘的通道外人是闯不进去的。心知肚明,母亲和顺芳却都没有说——人家千里迢迢来了,何苦要亲手戳破她心里那个美好的寄托?可能她一辈子的重心都在那儿。


母亲认为自己也有一个多年离散的女儿,万一自己的女儿也像这个“女儿”一样在找妈妈呢?找错了的话,人家能给她一个温暖的夜晚,让她继续找下去也好啊。晚上,母亲和“女儿”睡在同一张床上,将错就错,把她当成雅芳。母亲多想她就是自己的女儿,如果她是雅芳,母亲一定会用余生去加倍弥补当年的狠心。雅芳也是人到中年,比当年送走雅芳时的母亲还大几岁,这些年她到底在哪里,过得怎样,妈妈多想知道啊。而“女儿”睡在吕家妈妈身边,睡得很沉,她找母亲也找了几十年,好歹找到了一丝希望,累了半辈子的心终于可以休息一晚,她心里也希望这个就是她的妈妈。


吕家妈妈和顺芳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DNA比对结果上:也许自己的感觉错了,她就是雅芳呢?结果出来了,吕家母女的感觉没错,果然不是雅芳。“女儿”拿着比对结果扑簌簌地掉泪,她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接下去她不知该怎么办,她实在是没力气再找下去了。


三年后,2003年的一天早上,母亲突然不行了,弥留之际,她已经不会说话,眼睛却迟迟不肯闭上。顺芳几次把母亲的眼合上,但母亲总是又睁开。顺芳突然懂了,母亲这是在等雅芳。她凑过去跟母亲说:“妈,你放心地走吧,我一定把雅芳给你找回家。”是听到顺芳做了这个承诺吗?母亲的眼睛不再睁开。


母亲走了,终于摆脱了近半个世纪的内心煎熬。接下去就是顺芳用她的后半生去兑现承诺。顺芳去过太行大峡谷,在深山老林里,她想到自己的妹妹,如果雅芳被送到这里,偏僻闭塞,她怎么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能知道她的妈妈、姐姐在找她?顺芳也知道有些孤儿后来到了欧洲或美国,她也设想雅芳没准就在其中。当然,顺芳也不是没想过妹妹可能早就没了,但是母亲坚信雅芳还活着。


每当有人找到亲人,顺芳就发自内心地替人家高兴,那是她和故去的母亲最大的期待,她懂得相聚意味着什么。可看着人家认了亲,她心里也隐隐地有些羡慕和嫉妒。为什么不是雅芳呢?雅芳在哪儿呀?人,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帝王将相,越长大,越成熟,越接近终点,就越想搞清楚几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吕顺芳在帮人寻亲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他们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父母无奈地遗弃,却用自己的努力挣来后半生优裕的生活,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可是他们内心越来越惶恐,如一叶浮萍,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儿子的到来让我又惊又喜 我永远记得2003年6月23日的晚上。那天正好是星期二,刚开完学校的周例会,因...
    盘江客阅读 131评论 0 1
  • 这一日,饭点过了还在村委看书的苏念安突然收到邮差捎来大哥的来信及包裹,大哥苏子帆离家下乡近两年,时长与苏念安通信,...
    自渡落俗阅读 691评论 2 5
  • 好久没有自然醒了,美好的早晨! 昨晚下班回来,孩子一整天书都沒打开,地上,桌上堆的乱七八糟,很是生气,气的眼...
    986efbed97f4阅读 174评论 0 0
  • 周末看到小屁孩由于室外温度过高而宅家,担心她们宅疯了,就匆匆起行去海边玩水去。小屁孩谨记幼儿园老师的话不到江河湖泊...
    失去的路上阅读 891评论 7 32
  • 在一场家长会中,老师让孩子们匿名写下“父母说过曾让你感到最难过的话”,孩子的答案多是: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
    柿子树下的可达鸭阅读 149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