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此关注得太少。自发性的保护与张扬,几乎被整个社会所忽视。
学生被要求严格遵守纪律、老师被提倡师道尊严、家长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诸如此类的“主流”规范,经常逆自发性而行。
其实,自发性奠基了人格健康,与饱满的生命乐趣、充分的好奇心、探索及成就欲、坚挺的可持续发展性、蓬勃的创造力紧密相关。自发性不足或丧失,最严重地,会导致大量涌现空心人、假面人、麻木不仁者、精神分裂。
即使看起来社会适应挺正常的,也不过是其内在脆弱性被掩盖了而已。一旦遭遇重大变故、挫折或挑战,他们很容易为孤独、空虚、无意义感所淹没。
主流应试教育制造出一个个看似合格的零部件。批量化整齐划一的标准化产品,哪来什么自发性?目前的教育距离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还有太远的路要走。
“学前教育”,则会伤及孩子因早期教养不当而所剩无几的自发性,雪上加霜。学前教育的畅行与特殊教育的阙如,形成鲜明对照。
早期教养又因抱持-促进性环境(温尼科特语,也称为“足够好的母亲”)的缺失,致使孩子自发性受到很大损伤。他们不能安全稳定地维护天然欲求(婴儿反应中的选择是基因决定的、不自主的、注定了的)并获得精神滋养的满足,其潜在遗传特质被忽略,只得“顺应”不良养育环境的强制要求,削足适履地做“违心”反应,迎合照料者。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核心人格(自体)必不真实——“假自体”应运而生。
厌学情绪的泛滥、做事的心不在焉、玩世不恭无所谓、总感觉“为爸妈活着”、不知人生有何意趣等等青少年问题,无非都根源于“赤子之心”的污损败坏,自发性的丧失殆尽。
为成为足够好的教养者,我们家长、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摆在了青少年问题之前,而成为比之更为急迫要解决的大难题。
家长有没有足够的抱持能力?老师是否一定程度地落实了个体化的教育策略?咨询师的共情理解、走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看家本事发展得怎么样了?这些,恐怕都是要各自扪心自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