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还在床上翻滚,时钟指向了9点半,他已经在床上翻滚了20分钟。他使劲拽着妈妈的头发,精疲力竭躺在床上的可怜妈妈的头发,“起!”还不能顺畅表达的儿子的意思是让妈妈起来和他玩儿。
“儿子,别拽妈妈头发,妈妈好疼。妈妈累了,妈妈想睡觉,你也躺妈妈身边睡觉吧。”
“起!”,小朋友还不想睡觉,小手一点没松劲,使劲拽着妈妈头发。
妈妈无奈地坐起来,抱着儿子哄睡。小朋友仍然不肯睡觉,吭吭唧唧,演绎各种不如意。
终于,一旁的爸爸忍无可忍,扥过妈妈怀里吭叽的儿子,大声发出了命令“好好睡觉!”小朋友先是楞了一下,继而大哭起来。扭曲的小脸转向妈妈,两只小手也伸向了妈妈。
妈妈责怪地拍打了下爸爸,从爸爸怀里接过大哭的儿子。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在爸爸愤怒的责备声中哄孩子睡觉。
别笑,这是我家上演的晚9点半剧场。
曾经,我就是那个妈妈。
我不想当这样的妈妈!
我是如何破解恶性循环的?
做好我自己的事,不被孩子控制,不干涉爸爸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评判。
这样类似的情形发生几次后,我反思整个事件,发现自己被孩子操纵了。
从孩子不睡觉,被要求一起玩,到孩子用表情和手势告状,妈妈被孩子设计了。
孩子不睡觉,妈妈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陪伴,但不是无休止的。超过一定时限,妈妈应该采取行动,比如哄拍、关灯、隔离等行动,来代替语言的哄劝,来让孩子睡觉。
当爸爸采取行动时,不管是否爸爸的行动是否有效,以及妈妈对爸爸行动是否认同,妈妈都没有权利控制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没有权利干涉爸爸对待孩子的方式,这是孩子和爸爸两个人的事。
孩子其实很享受家里三个人的关系,是他让父母发生冲突。
妈妈是家里的权威。妈妈和儿子一起对抗爸爸。孩子利用父母的争执来确保妈妈支持和维护他。如此,孩子就学会让父母相互对抗来保护自己,而不是思考怎么样面对爸爸和不被爸爸呵斥。妈妈不明白孩子的心理活动,掉进了陷阱。爸爸认为妈妈对孩子太过纵容,所以孩子不听话,爸爸就呵斥他。妈妈不能忍受爸爸对孩子的呵斥,通过拍打式的对抗提醒爸爸不能对孩子进行呵斥。
看看谁是胜利者?孩子。妈妈和孩子合作,让爸爸受到责备;爸爸和孩子合作,让妈妈生气;爸爸和妈妈合作,发生冲突来争夺“谁说了算”的支配权。
妈妈应该做好自己,不控制任何人和事。妈妈有权利自己不呵斥孩子,但是没有权利干涉爸爸对待儿子的方式。
孩子会观察和感受自己身边的人。身为父母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身边人的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
比如上面的情形,妈妈不需要和爸爸产生争执,妈妈只要告诉孩子,“宝贝,我也很难过,你不喜欢爸爸大声说(训斥)你,那你能不能想出好办法,不让爸爸大声说(训斥)你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一个和他有亲密接触的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才能学习、了解和判断世界。父母的责任是给予合适的指导,引导和支持孩子进行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