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居然久违地,失眠了。千丝万缕的思绪交织,模糊混乱,却又感觉是确凿有方向的。
仿佛能稍稍体会作家的一些心境,时而兴奋,时而焦虑,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因灵感迸发而雀跃,因摸不清头绪而苦恼。从小到大读过的屈指可数的作品中,发现其中能教人心为之感动的,作者往往对情感有着与生俱来更为强烈的感知,或经历过更多跌宕抑或是坎坷。常有人说,相较于喜剧,悲剧带来的触动似乎能在人们记忆中留存更久。感觉确是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被莫大的悲伤裹挟之时,确是更为迫切地需要寻求感同身受,至少找到一个突破口可供自己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由文字笔划间的缝隙倾泻而出的忧伤,绝望,无奈抑或是迷茫,触碰现实的一瞬,便化作锋利的毛毛冰刺,严丝合缝地紧紧扒住血肉,移动一毫一寸都牵扯着莫大的痛楚。
大学时曾有机会看过娄烨导演的一部在豆瓣上甚至没有记录和评分的电影,个人觉得极优秀,郝蕾扎实的演技简直教人觉得她真真就是故事中人,至今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女主人公在遭遇背叛后心情沉郁到感觉五脏六腑皆痉挛扭曲,独自蜷缩在冰冷的操场,在水泥的无情中仿佛也失了颜色。认识的不少朋友关注这部电影,是受其冲破枷锁的“尺度”所吸引,而我于其中觉出的意味每每欣赏都能引发自身不同的思考。个人觉得片中女主独白品味来极美,收录成书该也是我愿捧读的一部,我宁愿相信确有此书,而能如此打动我心大抵是因为我仿佛能透过屏幕触碰到她的温度。
书评往往褒贬不一,而后者的言辞中,常会出现“就这种水平也配称之为作家?”,我并不反对,也许“家”这一字眼对于一些人来说承载了极沉重的期许,但我坚持认为,每一位真正的作者,都值得拥有满分的尊重。每一生命,行走的路径几乎不可能完全重合,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抑或是黯淡,很多时候会发现,旁观者的身份,相较于被旁观的实践者,或许过于轻松。产生想法虽然有时熬费心力,但真切地落于笔头需要数十倍乃至数百倍数千倍的勇气。
无论语句是否通顺,文采是否斐然,每一位作者,每一份作品,只要能感受到那份赤诚,于我,都弥足珍贵。
希望自己这次不再畏缩不前。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