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好的梦想都需要去奋斗才能实现,同样,发现问题以后及时改正才会解决问题,产生效果。
针对班里的个别孩子临近毕业自控能力下降影响班里课堂纪律的问题,在和张老师沟通的基础上,我们决定立刻针对此问题和家长沟通,目的只有一个,越早帮助学生建立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他们就会受坏习惯影响少一些。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有了两个共识:一个是影响班级纪律的问题比学习暂时有困难更不受欢迎,另一个是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表现其实是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的体现。
针对低一点,一位是中学老师的家长坦言:学习不好老师会到最后才放弃,纪律不好的孩子从开始就会被嫌弃,因为集体的利益永远大于个人的利益。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决定了孩子在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而这是我们很多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往往认为孩子积极主动、表现自我都是有自信的表现,而且这样的孩子成绩一般在中上等,不易被重点关注到。也正因为硬性纠正的少,导致坏习惯拖延到中高年级,等家长再想去管的时候,孩子的独立意识追求就会愈发强烈,从而被逼出了逆反。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以遵从集体规则为先,自我个性展示次之的话,孩子群体适应能力就会越来越好。看来,自信心的培养也是需要和其他能力综合考虑的,先集体后个人不仅是思想觉悟,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正是由于忽视了集体强调了个人,孩子在家庭里面也会强调自己而忽视父母,也才有了家长常说的话:“老师你说说他,他就不听父母的话。”有的孩子到高年级后连让父母进房间都不让,买鞋都是千元标准(父母自己却从网上海淘),孩子的要求如果被拒绝就会很生气。为什么孩子会长成这个样子呢?不是孩子的错,是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这个样子。当我们从小以还以为中心时,如果让他养成了只关注自我感受,不知道为父母考虑、为家庭做贡献的思想,这样长大后肯定不会把父母放到自己前面。“因为父母把自己放到了家庭地位中的最底端,所以孩子才会踩在父母身上不愧疚。”妈妈和孩子出门要打扮,一是为自己,也许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孩子大了“不能给孩子丢人”;那孩子呢?有没有想我和妈妈在一起要表现更好才行,这样才能让妈妈更有面子呢?从这样的生活细节中就能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向。
我想到了很多“他还是一个孩子”的例子,无一不在审视我们的教育观。看来,在孩子低年级时,一定要重视集体观念的引导,发现不足马上进行引导和干预,不要错过了集体观念养成的关键期。正如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先会做人,再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