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了正面管教之后,一直都很频繁的在和孩子使用共情这个工具,但与成人很少用,总觉得难以启齿或者不好意思说。
有一天,邻居小朋友来我们家玩,紫瑶正好拿出了一盒零食自己在那儿吃,还没有分给小朋友,婆婆就在旁边开话了:“你怎么那么小气,那么多,分给小朋友一点点怎么了,你去人家家里人家都分给你。。。。。”说了很多,紫瑶就直接转身走了,把婆婆给气的,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邻居走后,婆婆开始向我抱怨:“紫瑶那么小气,不跟人家分享,说话又凶巴巴,你也不好好说一下她,反正是你的孩子,又不是我的孩子,女孩子都是要妈妈教的,教的好不好都是你的事。”我一听,感觉很生气,于是和她解释道:“我看着整个过程,紫瑶也许打算要分享,也许她需要2分钟时间准备一下,可是你在第一分钟就忍不住指责她,她当然就不分享了。而且你一直在说她,我只好闭嘴了,我要说也会在事后和她沟通,再有,我当然会教紫瑶了,毕竟我是爱她的,不可能不管她的呀。”
紫瑶在旁边听到了说:“是呀,我本来是想分享的,听到奶奶叽哩呱啦的,我就不想分享了!”
婆婆接着说:“紫瑶这样不分享,没人喜欢她,谁想和她交朋友呀,她只会用贿赂的方式,拿东西给别人吃才能交到朋友。”
我听了有些生气:“这哪里是贿赂,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社交需要呀,你为什么非得认为是贿赂,听着都不舒服。”
我停下来,想起了过去诸多次婆婆对着我抱怨紫瑶的种种不是,每一次我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回应她,要么辩解、要么指责、要么说服,可是下一次她还会继续重复把同样的事情再说一遍,惹得我一点都不痛快。
我想了想,婆婆和我说了这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指责我没有教好孩子?还是指责紫瑶是一个脾气很暴躁、不乐于分享、交不到朋友的孩子?可是,指责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哦,我明白了,是因为她希望这个孩子是一个乐于分享、性格温和、能交到好多朋友的孩子,是因为奶奶爱她,才在乎她。
于是,我决定先放下我的情绪,先去理解婆婆。
我改口道:“你看到紫瑶不和小朋友分享,你很着急、担心和尴尬,你希望她分享给别人,以便别人喜欢她。”
婆婆说:“是呀,当然是啦。有一天在楼下,紫瑶不知道做了什么,我说了她几句,她就冲我大声喊,旁边的老太婆都看到了,还说紫瑶,你这孩子,奶奶一直把你带大,你还欺负奶奶。”
我理解了一下婆婆的感受,说:“你看到紫瑶冲你大喊大叫,又被旁边的人看到,你一定又生气又尴尬吧,你希望紫瑶有话可以好好说,小声的说。”
婆婆接着说:“是呀,当然是这样啦。上一次陪她去春游时,我看她都很想和小朋友拥抱,结果人家都不理她,她又跟人家抢玩具,先分给别人玩下怎么啦。你先给别人玩下,别人就愿意和你交朋友呀。”
紫瑶拿着一张画在客厅画,听到奶奶这样说,马上辩解道:“我才没有抢呢,是她先抢的。我们已经在玩了呢。”
婆婆接着说:“你怎么没和人家抢呀,你先暂时分享给同学,同学也会愿意和你玩,这样多好呀。”
这时,我说话了:“你看到紫瑶那么想和人家做朋友一起玩,别人又不乐意,你一定是又着急、心疼和担心吧,你希望紫瑶通过分享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婆婆连连点头说:“是呀,是呀。”
我接着说:“你那么爱紫瑶,多希望她能交到朋友,希望她更开心。”
婆婆说:“当然爱啦,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呀!”
此时,婆婆已不再说话了,我也不再生气了,而紫瑶一个人在那儿安静的画画,也没有再插嘴,我想我不仅倾听了婆婆,看到了婆婆说了那么多话背后的感受、渴望,我也给紫瑶做了一个榜样,让她看到我和奶奶之间是怎样的沟通。
这一次的倾听、共情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工具的使用,它不仅可以平复对方的情绪,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见,也可以平复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再陷入权力之争,去追究谁说的才是对的。
想起以前,使用共情时磕磕巴巴的,经常还说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些年来不断的应用,现在已能熟练的使用,能更清楚的捕捉到自己的感受、对方的感受。
知道与做到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但唯有一点点、一次次的去做,才会将这个距离拉得更近一点,再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