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因为孩子学习不专注、上课走神等一系列问题管教孩子,但由于对科学教养缺乏了解,采用了一些错误的方式,结果越管问题越大。
具体有四种常见管教误区。
误区一:反复说教、他律管理
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是活泼可爱、天真好动的,上学以后就要举止端正、守规好学。于是很多家庭会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上学前,孩子是人见人爱的宝贝,父慈母爱,一片祥和;可是孩子上学后,就成了被严厉管教的对象,批评呵斥是家常便饭。其中大部分引发家长严厉管教的问题行为,往往都和注意力有关。
比如,孩子上课走神,被老师告了家长,那么孩子回到家中,免不了要听家长说教一番。家长语气严厉地大讲,不专心听课会如何如何影响学习,最后可能还会加上一条“如果老师再跟我告状,你就别怎么怎么样”的威胁,孩子对这个后果要么害怕,要么逆反,听完家长一顿训斥,除了心情很差、开始讨厌老师以外,对如何做到上课专心听讲仍然是糊里糊涂。
如果是孩子在家学习坐不住、小动作不断,有的家长就可能像监工一样盯着孩子,“坐着别动,写完这一道题,再喝水。”或者“把手里的小玩意给我,写作业不许玩。”每天写作业都好像是一场较量。平时生活中,家长还免不了催促孩子“快点快点”,叮嘱孩子“今天的数学作业带了没。”“明天要用的黏土准备了吗?”
盯着,说两句,孩子就还能做得不错,但不盯着,一天不提醒,就乱七八糟,是不是?为什么?因为孩子被管习惯了。家长、老师来管我,我就按你们的要求好好做;不管的时候,太难得了,赶紧放飞自我,想怎样就怎样。这种互动模式,让孩子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注意力管理权交给了家长、老师,孩子会认为“专心听讲、专心学习是你们要管的事儿,不是我的事儿”,这就形成了典型的注意力他律模式。
无论是未成年前的学习,还是成年后的工作,总归都是孩子自己的事,若想让孩子具有良好的注意力和专注的品质,那就要让孩子形成注意力自己管理的习惯。由他律到自律是孩子注意力发展的一次飞跃。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关键就是要引导他们形成注意力的自律管理模式,关于这方面内容,我会下一讲详细展开。
误区二: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常有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够专心;或者我们孩子脑子不笨,就是粗心马虎……你可能觉得就是一句平常的评价,但是在孩子那里,你就是对他下了一个定义,贴了一个标签,孩子会认为“我就是一个不专心的人”“我就是一个粗心马虎的人。”一旦这负面标签贴到了孩子心里,注意力调整起来就比较困难。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有自我验证的倾向。什么意思呢?是说人一旦有了关于自己的一个想法,就会努力去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而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同学等周围人,其中家长的评价最重要。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注意力不好”或者“粗心马虎”,经常向孩子、向其他人表达这个意思,这个认知就很容易像贴标签一样,贴到孩子心里去。一旦孩子认同自己就是“注意力不好的人”,他们就会在潜意识里去证明这一点,在行为上,就不会努力管理自己的注意资源。同样,一旦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个“马虎鬼”,他们就会用“马虎”当成自己做错题、考试丢分的挡箭牌,马虎的问题也就更难解决了。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随便给孩子下评价,特别是负面评价,一定要慎重,像“你能不能用点心?”“你怎么总是不注意什么什么”这样的话,都会给孩子负面暗示。如果非要说,也要限定在当下,比如“你这次马虎了,下次注意什么什么是不是就好了。”“你只是暂时注意力不集中,我们一起做注意力游戏,慢慢就会更专注的。”
当然,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注意力,我们建议大家要学会给孩子贴正面标签,应用自我验证理论,去引导孩子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家长具备一双会欣赏的眼睛,能够经常觉察到孩子微小的进步。比如,孩子以前做完题不检查,这次主动检查了,即使没有全对,我们也可以说:我看到你越来越认真,已经能自觉检查了,很有进步。孩子写作业时溜号玩尺子,但是还没等你提醒,自己察觉到了,主动放下尺子专心学习。那么,事后你也可以说:我看到你自己放下尺子不玩了,能管住自己了,学习也越来越专注了。
经常这样去鼓励孩子,孩子做题的时候就会自己提醒自己检查,因为妈妈说我能“自觉检查了”,同样地道理,做作业时也会提醒自己更专注的。
误区三:滥用“别人家的孩子”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教育误区,不当使用“别人家的孩子”。
比较是人类的天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又让我们不自觉地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比。更要命的是,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别人家的孩子”说事,“你看看你们班小明学习多认真,你要多向他学习。”“你看小丽写作业多专注,你要是有她一半专心,成绩准能提高一大截。”我们以为我们在用“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用“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鼓劲。但是,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我不如他,你更喜欢他”,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打压、贬低而不是鼓励。
你可能会说,这个我知道,不能老提“别人家的孩子”。是的,现在很多课程、文章都在说这一点。但是,别以为你知道,你就能做到。固化的思维模式,常常在无意识下发挥强大的作用。我跟家长学员们沟通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家长反馈说:“也知道提别人家的孩子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就是希望推他一把。”所以我仍然会一讲再讲。各位家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优势,和别人的孩子比没有意义,我们要关注自己孩子的现在和过去,就是去和他自己比,特别是去发展他的进步点。
即使我们要用“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打压,而是要讲出欣赏和鼓励,比如,同学小刚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那最近你的孩子学习专注度有提升,你就可以这么说:“爸爸发现你最近学习的时候越来越专心,老师也说你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我看这方面你都快赶上小刚了。”这样说,孩子感受到的会是鼓励。
误区四:只在学习时重视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好不好对学习的影响最明显,所以有的家长就只在孩子学习时关注注意力怎么样,比如,他们给孩子的学习环境很简单,尽量减少干扰;学习时,对孩子严格要求,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甚至对其他家庭成员也要求保持安静,不看电视、不打电话等等。但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发展不仅仅来自于学习,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重要,比如孩子独自玩耍或者做事情时,是否经常被打扰;吃饭的时候,是否会一边玩一边吃,一边看动画一边吃;平时妈妈或者奶奶是否经常在孩子耳边唠叨、提醒,等等;这些生活习惯更是塑造孩子注意力的主要力量。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学习状态下,关注和调整孩子的注意力,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规范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多做一些有助于注意力发展的活动,比如家务劳动、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