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有书学习的一本书是作者:阿尔佛雷德•阿德勒 所著的《自卑与超越》,今天学习第五课和第六课,学习完我感触特别深。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很叛逆,如果家长不会因材施教,那么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孩子。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青春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他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那么他们要怎样证明吗?是不是证明了就会化解一切烦恼和压力呢?
青春期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飞出牢笼的小鸟,感到自己一天天在长大,可以像父母一样在蓝天翱翔。
但往往美好的事物,背后却潜伏者危机。青春期绝大多数行为是因为他们想要表达独立、与大人平等,有男子气概或者女人气质,表现形式则取决于儿童赋予“长大”的意义。
如果“长大”意味着摆脱控制,他们就会向一切束缚宣战。比如男孩子开始学会抽烟、打架闹事、夜不归宿,女孩子就会模仿成人学着染发、穿起时尚的衣服,有的会突然对抗父母。
当父母们发现以前很乖的孩子突然开始顶撞,往往不知道如何是好。实际上不是孩子态度变了,这些情绪被个体心理学称为“青春期违拗症”,家长越是监控他们,想证明他们还小,他们就越会反抗。
青春期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孩子们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愫以及对性的好奇也在这个时期萌生。
这些问题需要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是如果那些问题处理不当的话,严重的很可能会导致犯罪。
课程里讲了一个例子,湖南一个12岁的小学生在家偷偷抽烟,被妈妈无意中发现,结果他就跟妈妈动起了手,竟然对妈妈疯狂砍了20多刀,妈妈当场死亡。他一点也不惊慌,还接听了妈妈若干个电话,还用妈妈的口吻在微信上向班主任老师请了病假……被警察抓住的时候,他还面带微笑,说他杀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妈妈!
所有犯罪模式的根源,都是被宠溺的儿童或者是生命最初几年中有沉重心理负担的儿童。那些被冷落的、被抛弃的、不被欣赏的或者被讨厌的人,同样如此,他们从未经历过人际合作,不知道还能被人喜欢,还能赢得他人的情感,也就不会想到通过积极合作去解决生命的问题。
有些孩子被家长宠溺的以为世界上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旦有不适就会选择自杀或者极端的方式;有些孩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不知道该怎样与人相处,书中说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犯罪都可以被改变。
与其等到犯罪事实的发生,倒不如从现在开始,我们对孩子适当进行合作训练,以便他们对未来生活做好充分准备;将孩子培养成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发挥他们的合作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不会轻易受到坏人诱骗,进一步降低犯罪率。
提醒家长朋友,要预防犯罪行为,就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人生态度的错误,从而注重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合作能力,尤其是青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