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玄武门事变的消息,看着浑身鲜血的尉迟敬德。李渊大臣的游船活动也进行不下去了。于是李渊问近臣接下来怎么办。陈叔达等言道,以秦王的功绩和能力,早就该立为太子了。是建成与元吉想要发动政变,剪除秦王,控制皇帝。既然秦王已经诛除叛乱元凶,皇帝应当立秦王为太子,把权力移交给秦王,那么什么祸事都没有了。
李渊接受了建议,下旨太子府兵立即放下兵刃,并宣布建成元吉是祸乱的元凶臣恶。
六月初七,玄武门兵变的第三天,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宣布一切军国大事,皆由李世民定夺。
到这个时候,李世民一手策划的玄武门事件取得了他意想中的胜利。仅仅三天时间,他除去了政敌,得到了储君的位置和国家大权。
以上发生的,从武德四年李世民取得虎牢关大捷直至武德九年的历史记载,总有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方和诡异的事情。比如李世民被太子下毒,吐血数升却安稳度过。比如李建成部下的令人不可思议的谋反。还有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及其手下的黑手和阴谋。这些记载都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被迫害、被欺压的对象,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从玄武门事变的过程来看,李世民的弱势地位并不是事实。反而有很多例证证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集团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的夺权斗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谋反。
一、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对秦王府的准备和谋划一无所知,反而是秦王府安插在太子身边的暗桩偷偷地向李世民传递消息。
二、玄武门是皇宫的正大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守将常何居然是李世民潜伏多年的心腹。
三、历史记载,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前,曾经征询过帝国两位重要武将的意见,李绩和李靖。如果玄武门之变是仓促之间不得已发动,又怎么会有足够的时间去问两位远在边陲的将领。
玄武门之变当天李渊那一段记载就更加不可思议。
一、那天早上,李渊已经准备让三个儿子对质,这是宫闱丑闻,不管是不是真的,都只是家务事,没有必要让外人参与。可是这么重大的事件,李渊居然会一大早邀请几位重臣一同泛舟湖上。他有这轻松的心情吗?他会让重臣参与他的粉色新闻吗?这一幕,是极其不符合逻辑的。
二、玄武门是大内最重要的关口,一大早发生太子与皇子一起被杀的恶性事件,双方投入了上千人打得死去活来,难道皇宫内的太监宫女都完全没有看到没有听见吗?这样天大的事情就没一个人禀报李渊吗?
三、玄武门的守将是李世民安排的潜伏者,难道进入皇宫所有守卫将领都是李世民的人吗?能够让一身鲜血的尉迟敬德带领兵士全幅武装、大摇大摆地走到皇帝面前吗?
四、从晋阳起兵到大唐帝国建立,再到武德九年,皇帝李渊都是帝国实际的主宰和最高权力的执行者。发生了亲生儿子相互残杀的惨事后,李渊难道不应该调兵捉拿双方人马,一来保护自身安全,二来也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啊。
五、历史记载了,李世民带领前往玄武门的人马中,缺少了程知节、秦叔宝、侯君集等一干人马。这就奇怪了,李世民哪一次冲锋陷阵,不会带上这些猛将呢?在这么重要的时候,这些人去了哪里,在做些什么?
所以,玄武门事变当天,在皇宫在内,一定会有更多的事情发生。只是,这些事情在李世民拿下最高权力之后,统统地改写了,所以后世是无法知道当天的真相了。
如李世民这般军神一样的人物,还有他身边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策划周密的谋臣,不可能不想到皇帝李渊这一层。其实,深想一下就知道,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并不是政变当天最重要的目标。控制皇帝李渊,才是这次政变最核心的部分。只有控制李渊,秦王集团才会取得最高权力。如果不能将李渊的权力彻底拿去,即便除去李建成、李元吉,秦王集团仍然处于危险之中。因为,李渊一直是帝国名符其实的皇帝,军队和政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所有,李世民抹掉了玄武门之变中的第一战场,只在史书中保留住了第二战场,并极力把自己装扮成被迫、无奈反击的一个弱者形象。事实肯定不是如同历史记录的先杀死建成、元吉,再向李渊摊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先控制了整个皇宫大内,除去了皇帝李渊的一切权力,然后再毫无顾忌的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政变成功后,李世民下令,将李建成、李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杀死,彻底做到了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