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岩松主持的节目,常常折服于他的博学、机智、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几年前他出书《幸福了吗?》,出于对他的喜爱和好奇他对幸福有如何的理解,把这本书看完了,书看得很慢,因为有些东西触动到了内心,需要停下来消化一下,不然就跟不上也体会不出作者所述说的心境。
《启蒙文》定义: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识)对自我进行觉知时的满意状态。同时幸福又被现代学者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对“幸福”这两个字的定义,每个人心中自有看法,若非得论个究竟,必然会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言之成理即可……
细细想来,自儿时起便频繁接触这两个字,用它造句,为它作文,它逐渐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向往。然而到后来却日渐少提,也一步步由平日口头,转而上升至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等哲学层次,我们认真探讨它的频率越来越少,提起的勇气越来越小,想起时的茫然越来越多。
正如白岩松于书中所言,幸福,不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也是困扰了一个时代的问题,说到此处,“幸福”可能不再需要我们对它强加定论,它已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这混沌的现实之中,有的人或庸庸碌碌,或追名逐利,或纸醉金迷,或心无所依,而灵魂无处安放,故放浪形骸之外。或许,这便是白岩松于开篇中所论述的有关于信仰缺失问题吧。因为心无所依,是以缺失信仰,故而人们便有了日渐流行佩戴佛珠,把玩菩提等下意识行为,以求心安理得。可能也正是如此,日渐有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不知道何为幸福,自己所要追寻的是怎样的幸福,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幸福”这个问题?书中提到,梁簌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说到,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诚然如此,在我们有了物质保障、处理好人际关系后,可能仍然会出现各种不安、焦虑、怀疑等消极情绪,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想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问一问:我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呢?内心的平静也许是通往幸福的桥梁。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幸福就是该结束的时候,不再强求,在你应该珍惜的时候学会别无所求”,得与失,珍惜是幸福,放下也是幸福,不必为难自己,遵从内心的平静而已。
有人说,幸福是花,明亮而艳丽,却终是短暂;有人说,幸福是焰火,璀璨而热烈,却焚尽余生;有人说,幸福是岚烟,飘渺而唯美,却终不可得;却还有人说,幸福便是猫吃鼠,狗吃肉,奥特曼爱打小怪兽的简单自然……
幸福有千姿百态,它惯穿生命的终始:初生之时的啼哭欢喜,牙牙学语时的殷切期盼,蹒跚学步时的跌倒爬起,初初上学时的喑喑叮咛,初涉知识时的兴奋好奇,老师关爱时的遵遵教诲,同学嬉闹时的疯天黑地,夜月降临时的亲人呼唤,夜半甜酣时的叠掖被角,日渐成长时的烦恼希冀,成人时的自信独立,陪伴相依时的宁静甜蜜,朋友更迭时的失落得意,爱情崩碎时的学会珍惜,踏实工作时的辛劳努力,日复一日时的云淡风轻……
这一切的一切,何尝不是我们一直都拥有的,其实并不是幸福舍弃了你,只是,如若不知满足、不懂付出、不去感恩,即便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感受不到它的美好。
幸福,很简单,也很近,我们抓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