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军围攻苏州,军情紧急的时刻,江苏巡抚及两江总督等部分清朝官员提出“借兵助剿”的军事方案。对清朝忠贞不二,有着明确、可行的战略构想,也考虑到湘军集团和曾氏家族利益,曾国藩极力反对“借兵助剿”的提案。
咸丰十年(1860年)三四月间,太平军围攻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焦急万分、束手无策。苏州一旦被占,守城官员如果不被天平天国军队杀死,也会被清廷以丢失城池之罪名问斩的。因此,他紧急向两江总督报告,要求派兵助剿解围。为了解围苏州的紧急军情,署理钦差大臣、暂署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薛焕向咸丰皇帝上奏请求“借兵英法两国”助剿天平军。清廷左右摇摆、观望,也有向英法两国借兵的想法,因此要求各地方督抚商议“借兵”的利害关系。
而湘军首领曾国藩认为“借兵助剿” 有害无利,万不可行,并且洋人的心思摸不透,容易受制于人,“请神容易送神难”。
曾国藩反对“借兵助剿”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曾国藩认为临时借洋兵帮助坚守上海,共同保护中外人员的财物是可行的,但是借洋兵助剿苏州,帮助收复清朝的疆土则万万不可的。主要考虑到:自古以来外国人帮助中国,事成之后都会有意外的勒索条件;苏州位于中国腹地,一旦外国军队进入,他并不会真心帮助守城,而会造成城市被焚毁,老百姓的二次受损,得不偿失。后来,上海邀请外国常胜军头目白齐文驻守上海,就发生殴打清朝官员,抢夺清军兵饷的事情。可见,曾国藩是从维护清朝根本利益出发反对“借兵助剿” 的。
第二个原因是:曾国藩拒绝“借兵助剿”太平军,是因为他有着切实可行的军事战略构想;他提出了“鄂省存亡,关系着天下大局”观点,长江上有上、中、下三处重要的军事重镇“荆州、武昌、南京”;现在太平军已经夺得南京,意图沿江而上夺取中镇武昌、上镇荆州,一旦完全控制长江全线,那么战争就会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正如曾国藩的设想,湘军在其指挥下,攻克长江中游军事重镇安庆,使天京(南京)以西暴露在湘军面前,取得战场上的战略优势,为后期攻克天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原因是:维护湘系军事集团及曾家自身的利益。历时多年的交战,湘军及曾氏家族子弟历经千难万苦,眼看胜利邀出现曙光了。当时,由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正在围攻安庆,并计划攻克安庆府后兵围南京,以期建立消灭洪秀全、攻克金陵的不世之功。此时,他绝不会容忍外国军队插手南京的收复,从中分一杯羹。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八日,曾国荃率部攻占南京,实现了曾国藩的战略构想,也使得曾氏家族的威望和权势达到顶峰,被誉为“海内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