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星期三早上,A从家里到公司上班,刚走进公司的大门,A从迎面走来的人身后看见了母亲的身影。A睁大眼睛再看时,母亲的身影瞬间被安上了一个陌生的中年女人的脸,A大吃一惊,回头再看走过自己身旁的中年女人,影影绰绰之间与母亲有些相似。
第二幕
办公桌前,秘书正在汇报着今天一天的工作日程。A却神思恍惚地回想起刚才走进公司大门的一幕,思念母亲的惆怅瞬间袭击了A,看看桌角的日历,明天就是清明节了,该回家一趟了。
第三幕
乡间的春天总是这么迷人,翠绿的麦田,橙黄的油菜花铺满了一地。A把车停在了村口XX桥的桥头上,抚摸着桥头已经斑驳的栏杆。想起儿时在桥头嬉戏时,哥哥B不慎掉下桥底的事情。(桥还是简单的几根圆木或者简单的没有护栏的平板桥,几个孩子追赶着从桥的另一头向A跑过来,互相打闹、推搡之间,哥哥B一不小心掉下了桥。)A伸手去抓,手却打在了栏杆上,一阵儿地生疼。
第四幕
捂着被撞疼的手,心头响起了母亲怀抱着额头淌着鲜血的哥哥放声大哭的声音,那种直纠心底的疼痛阵阵传来。从此以后母亲每天上下学的时间都站在桥头等A回来,并不停地拉住正跑向桥头的、打闹的孩子,叮嘱他们过桥时不要乱跑。A每次放学第一眼就看见母亲站立在桥头上的身影,无论下雨天、大雪天,还是热的满身淌汗的夏天。
第五幕
母亲送A上学走到桥头,从手帕里取出五毛钱,并嘱咐A:“留一毛钱放学回家放到罐子里。”A听话地点点头。和母亲一走回家就冲到自己的房间,把买铅笔剩下的一毛钱小心翼翼地放进床头的罐子里。母亲的床头也放着一个巨大的存钱罐,随着时间流逝,存钱罐里从开始的一毛、两毛,变成了一块、两块,并且慢慢地变满了。
第六幕
新桥建成了,落成典礼那天,村长邀请出资建桥的母亲讲两句话,母亲只说了一句,“我不想让咱村的孩子和我家B一样。”说完当场泪流满面,在场的乡亲们都纷纷落泪、以袖拭面。
第七幕
A眼前浮现出了大学毕业那天,母亲在桥头等待的身影,母亲身穿白色涤纶衬衫,灰色裤子,脚上的黑布鞋格外地干净。
“妈妈,我要到XX市里工作了……妈妈,我接你去市里住吧……”
“小A,妈妈老了……以后可不能忘了这桥……不能忘了村里人……”
“妈妈你一点儿也不老呢……不会的……”
第八幕
母亲临终时,递给A一张存折,上面有十万块钱。母亲轻声地说:“这几年我用你给我的钱资助建了村东头小学的教学楼、打了两口灌溉井,修了从学校到村里的水泥路……这里有十万块钱,是我这些年的积蓄。村头陈妈家的儿子考上大学了,你取两万给她交学费;东头李爷常年腿脚不方便,儿子前年冬天出车祸走了,你留一万给他送老;隔壁二愣娃当年家里穷没有上学,你带他去城里打打工、做做保安什么的。剩下的钱你留着村里谁家若有急用就拿出来给他们用……”
第九幕
A为了完成母亲遗愿,为长期、随时地解决贫困家庭的一时之需,由母亲的十万元遗产为第一笔善款,成立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XX基金。曾经受过母亲资助的、听说母亲事迹的远近的人、集体,还有A自己的公司以及相关部门都成为了XX基金的捐助者。如今XX基金已经成为正规的慈善协会,影响力覆盖本区域所有的贫困家庭,甚至在全国都成了有名的慈善机构。
第十幕
A走进自己家的老院子,静悄悄的,尘封的屋子还和母亲生前一样,丝毫没有改变。看着干净、整洁的屋子,好像母亲在世一般丝毫没有荒废、破旧的寂寞感,反而好像在等待着主人随时归来。
A在母亲生前居住的房间里环视一周,母亲的炕上没有铺床单。又到自己和哥哥小时候同住的房间看看,(此时可以插入房间里有人居住时的情形,母亲坐在炕沿上为自己缝补衣服的画面,自己和哥哥在屋里打闹、疯跑的情景。)一切照旧,A转身出了房门走到院子里。
A刚走到院子时,陈妈推开院门进来了。
“小A回来啦!”
“陈妈。”
陈妈手里抱着一叠干净的床单说:“昨天把床单洗了,你妈妈今晚要回来住呢!”说着径自到母亲的房间铺好了床单。陈妈在母亲去世以后,为了感激母亲的善举,要求帮忙照看老宅子,并且每个月都来母亲住的老房子里擦擦洗洗。
第十一幕
母亲的坟地里堆满了花束,A静静地跪在母亲的坟前凝视着满眼的鲜花,母亲的身影在田间劳作,蓦地朝A回头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