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事件:孩子在幼儿园挠人了
宁宝在幼儿园挠人了,把一个小男孩的脸给抓破了。事情发生第二天幼儿园老师说的,宁宝并没有讲给我听。平时有什么好玩的事或者她偷偷干了什么坏事,都会忍不住告诉我,这次她为什么瞒着没有告诉我呢? 大概是她自己也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而且后果比较严重吧。
还没放学,我便立刻询问老师前因后果:原来是在滑滑梯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挤到了宁宝,她便给了人家脸上一把。老师让回家跟孩子说说,有什么事情多说,不要动手。我心里很挂火,想着回来好好教训她一通。不过首先要给那位受伤的孩子家长道歉。那位爸爸很通情达理,一个劲的说没关系,下次好好说话两个孩子就能成为好朋友。
爷爷接宁宝回家了,她手里拿着一个kitty猫的大气球,高高兴兴、蹦蹦跳跳的喊着,“妈妈,我今天没哭”。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到嘴边的话又咽下去了,“宝贝好棒,进步了”。亲亲她,抱抱她,她拿着气球坐在我的腿上。“妈妈,今天我们做游戏了,玩沙子啦!”“是吗?真棒,那你今天交到好朋友了吗?和谁玩啦?”我引着往下的话题。
“我和好多小朋友都玩儿了”。
“哦,是吗?他们是你的好朋友吗?”
“不是,我和XXX才是好朋友呢,没有好多”。
“哦,原来是这样子啊!那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没有。”
好啊小家伙,你就是不说。我在心里暗暗的着急。“我可是听说,你好像把一个小朋友的脸给挠破了是吗?”
爷爷一听,立刻坐起来。“你不可以欺负小朋友。怎么就挠人家了呢!”
我正要解释,宁宝不打自招了,“嗯,我挠他脸了,我想让他起来。”
“你想让他起来,你可以好好跟他说,而且为什么你说起来人家就得起来呢?”
她承认得干脆,却讲不清前因后果。
“他堵着了。”
“那你可以好好跟他讲,动手是不对的”。
“为什么?”
“因为这是粗鲁的行为。他会很疼的。”
“我已经跟他道歉了,我跟他说对不起了。”
“他哭了吗?他原谅你了吗?”
“我不知道,反正我跟他说对不起了。”
孩子在第一时间对因为她而受伤的小朋友道歉,这是很好的。但行为的结果已经形成,事后的道歉往往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我将她拉到墙角,看着她的眼睛严肃的说,“你知道做错了并且和他道歉,这一点是很好的。但他一定很疼,这个疼是你道歉也不能解决的。”
我看着孩子怯生生的看着我。
“你想想,如果别人把你的脸也划破了,除了你疼之外,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很心疼啊?”
“嗯,爸爸妈妈也就都哭了。”
“对呀,那这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哭啊?”
“嗯,我错了妈妈,我下次不抓他了。”孩子低下头拉着衣角说。
“不光是他,别的小朋友也不可以。 如果别人有阻碍你的行为,你可以试着和他好好说。”
“嗯,我还会照顾他的。”
我想从宁宝抓人的动作结束后,她一定就在后悔,否则她没有那么乖的。
二、孩子为什么会做出伤害别人的动作?
以前她更小时,一段时间有在家里打人、咬人、挠人的行为。我知道咬人是孩子牙齿口腔发育期的一种表现,打人是她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可能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关注甚至喜欢。但这一次她应该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单纯的防御和反击。
如果说婴儿时期以及一两岁的时候孩子打人、咬人、抓人的表现是无意识的,而且不知道是非对错的,那么三岁多的幼儿心中已建立起一定的是非观。他明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但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控力和道德感还没有完全形成,无法约束他干什么和不干什么。
三岁是儿童逐渐形成“自我”和“超我”的时期。这之前他的“自我”处于膨胀发展时期,“超我”显得地位卑微;三岁开始,当他开始接触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会接触一些与自我相矛盾的道德和秩序约束,在不断的尝试和碰壁中,他会逐渐懂得是非对错,他的“超我”,也就是价值观和道德感,便会成为让他真正顺从的理由。更重要的一点是,三岁儿童的身体机能已经慢慢发展到可以支配他完成“超我”的要求。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
刚开始的时候,他有时能控制,有时不能控制;有时能顺从,有时会拒绝;有时会友爱,有时会打人。
三、 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遇到孩子发生打人、咬人、挠人的行为时,不能情绪失控,更不能纵容。我们要理解他的情绪而惩罚他的行为。
第一,要对此行为进行定性,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与孩子谈话的时候,不要嬉皮笑脸,更不要怒目相对。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并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真诚相视。语气要坚定,态度可以缓和。
第二,询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凡事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他的行为掩藏着他的情绪。他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就会用动作。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不想说,可以试着轻拍对方的胳膊。
第三,对他这样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如果孩子已经在事发后对当事人进行了道歉,惩罚可以变成不能吃零食、不能看电视等轻微的形式;如果他没有认识的到自己的问题,你可以把他拎到墙角站一会儿。
四、 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出了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确有打人、咬人等行为,而且一般没有原因,那做父母的要考虑一下是不是你的行为无意中影响了孩子,或者你给的关注和爱不够。
首先反思一下你在孩子面前是否有过对别人的不友善和粗鲁行为。如果没有,那可能是孩子感觉被忽视了。
孩子要引起别人的关注,要抢回目光的焦点,要表达自己需要爱的需求,有时就会用相反的、极端的做法。
因此,我们要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与孩子进行有效和有质量的亲子沟通、亲子阅读。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甜蜜的吻。多说我爱你。与爱人不愿表达、对父母说不出口的那三个字试着对孩子开始说起。因为孩子是最直接的,他不拐弯抹角,听不懂委婉,他只接受直观的语言和动作。
反思我对孩子以往的认知和教育,0到3岁时的关注不够,引导不够,对她一开始咬人、打人的行为没有进行批评和制止,老人还认为是很好玩儿的事,这是当时的一种默认和纵容。后来一度也说过,但却没有给出惩罚,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后来她的这种行为便消失了。
直到前一天在幼儿园的事情再一次提醒了我,孩子的每一件小事、细微的行为,都将影响她今后的发展。
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引导,让孩子在这些小事中学会明辨是非,形成自控力,遵守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