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再次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谁在犯罪》。对其中的第四章 第二节情境的影响以及第五章 危险心结的部分内容,印象深刻。
关于情境的影响;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一个孩子早期养育情况,以及生活幸福与否。李玫瑾教授曾经在一个关于“尊重并遵循人的养育之道”的讲座中,提出了女性需要离职在家对孩子进行早期养育的观点,当时很多的知识女性就反驳说:我们读书读到博士,难道就让我们回家带孩子吗?
但是现在李教授再次提出了尊重并遵循人的养育之道时,很多知识女性不仅没有反对,反而特别赞同。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孩子进行科学养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至今,确实获得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心理学家都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去解释西方的心理学,虽然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在中国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实很早就有了心理学思想,比西方早了近百年。
同时,我想讨论一下关于被调查的违法犯罪人员对自身经济条件评价中,为什么中等家庭的孩子犯罪率较高的问题。
首先,从调查地域上来看,进行这个调查的只是一部分区域,因此在这一部分区域中这些犯罪人员的家庭状况可能是中等收入的家庭占比较大;因此,中等家庭的孩子犯罪率较高也是有可能的,这是一个基数性的问题。
然后,本次调查采用的是一个自评也就是由成年犯和未成年自己评价自家经济条件是否好坏?那么关于自评就有一个主观性的成分的存在,关于家庭经济条件这方面没有一个特别客观的评价标准。这些犯罪人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说出了自己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这是从测量的一个角度上来说明的原因之一。
那么原因之二就是,一般来说我们普遍认为家庭生活比较差的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但是实际上家庭生活水平较差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家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首先,他们要解决物质方面生活条件的问题,因此他们没有更多的心思在关注家长对待自我的态度或者自己得到爱的多少上;
同时,中等家庭的收入比较稳定,他们的生活压力没有经济较差的家庭生活压力大,因此这种家庭的孩子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得到父母的爱的多少,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需要父母的爱更多,他们对爱有一个更好的觉察能力,因此他们就会去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父母的关系,同时会更加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当对一个事件或者物体关注过多的时候,那么这个物体或者事件的方方面面很容易就会被放大,如果这种家庭的父母不关注孩子的话,那么对这个孩子造成内心的伤害也就越大。
这是从地区分布、孩子心理需求方面分析的两个原因。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上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也是呈正态分布的。一般来说都是中等收入家庭占比较大,两头也就是收入极好的和收入极差的家庭占比较小,这是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因此也有可能是这组数据呈现出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