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说起了一件事。在学校对面的商店门口,有几个纹身的青年男子边抽烟,边嘻嘻哈哈地聊着天,不时爆出粗口话,商店店员私下称他们是黑社会的,常常出现在校园附近。孩子不解:“他们为什么会加入黑社会?难道他们的父母都不管他们吗?”
这两个问题涉及了关于犯罪的两个方面:人为什么会犯罪?成长环境对于犯罪会有怎样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地剖析。
一、罪犯的心理其实与普通人是一样的。
人类有一个共性,就是拥有一条从童年开始,将蔓延至生命末端的行动线索,即追求“自下而上,从失败到成功,从卑微的地位上升到优越的地位”。罪犯也是在努力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并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与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追求方向比较特殊而已。罪犯也是正常的人类,他们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群,和正常人一样,他们的行为也都是在人类合理行为的范畴之内。
二、罪犯的合作能力一般都是有限的,当现实超过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他们就会犯罪。
犯罪是生活态度的一个病态表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件事。
罪犯之所以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规则过于陌生,对同伴过于冷漠,不懂得合作所导致的。他们总是将个人优越感作为终极目标,不愿意与人合作,他们的目标对别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他们无法对他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自身的幸福也不关注,他们的合作意识会在问题无法获得解决时彻底崩溃。
三、罪犯面对的三个社会问题:
1、友谊
罪犯也会有很多朋友,但绝大多数可能都是酒肉朋友。他的生活范围被这样的一群朋友给缩小了。他们无法与社会上的普通人建立朋友关系,他们认为自己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在与同伴的相处过程中感觉到轻松自在。
2、工作
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包含有与人合作的兴趣及贡献自己的幸福心态,而罪犯不愿合作的特点,使他们认为工作是苦差事。
3、爱情
对于美好的爱情,非常重要的是对配偶的喜爱及与配偶之间的合作。罪犯的不合作让他们简化了爱情,他们会觉得爱情可以用来买卖,异性对于他们而言,就等同于财产,而不是什么伴侣关系。
四、不喜欢与人合作的原因:
1、父母
父母的教育技巧性太差,令孩子不喜欢与之合作。
父母不愿意帮助孩子将注意力和兴趣扩展到周围的其他人身上。
孩子本身对地位产生不正确的理解,父母没有及时对此进行更正。
2、学校
缺少合作精神的孩子在学校会出现各种所谓“不良”的表现,比如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与人交往,上课不注意听讲。周围的人会嘲笑他们,而不是鼓励和安慰。假如老师不了解状况,或许会让他们受到更深的打击,慢慢地就会变得完全对他人不感兴趣,而将目标转移到那些无益的事情上去。
3、贫穷
贫穷者对生活容易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当他们看到富有的人享受着荣华富贵,轻易地就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心理就会不平衡。在忌妒心理下产生的目标往往是错误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误以为轻松地得到金钱就是获取优越感的最佳方式。
4、身体缺陷
身体缺陷引发自卑感,如果没有人引导他对别人产生兴趣,他只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拒绝与人相处。
5、被宠溺
如果父母娇惯孩子,孩子就会只在意自己,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不想努力获得他人的肯定,只是希望有人自动关注他,如果在这一点上他得不到满足,就会怪环境。
6、被冷落
被冷落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影响到他们合作感的培养。
五、如何预防犯罪?
与人合作是防止犯罪产生的最有效途径。
1、一般来说,罪犯只是采取了不正确的方式来面对问题。我们应该为他们指出错误,并向他们推荐正确的方式。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并且学会与人合作。
2、鼓励他们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不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设限,并且渐渐让他们走出恐惧,勇敢地面对社会问题。
3、在儿童幼年的时候有意地去锻炼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周围事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