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噪比,是通信学科中的专有名词,表示信号(拟传递的有效信息)与噪音(无意义的干扰信息)的比例,在通信中越大越好。这个概念,放在当下的生活学习,有其独特启示,即我们目前身处一个历史以来信噪比最低的时期,如不刻意与噪音保持距离,则不知不觉就会被其吞没。
得益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达,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远在天边的朋友联络,与身处地球村的陌生人聊天,随时获悉地球上各种新鲜、猎奇、重要或不重要的新闻。从某一刻起,或者是blog、twitter的流行,或者是facebook等类社交网站的横空出世,亦或是微信这类颠覆运营商传统通信模式的产品出现,我们突然被强行链接、卷入进入了一个数字世界。也许,突然一个简单的远在天边的事件,美国飓风造成了当地居民生活伤亡,或者听闻一位久不联系,仅在社交网站上看到其吐陈纳气的朋友的只言片语分享,会实实在在破坏我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心情,甚至触发行为。要知道,这类场景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时,是根本不存在的。
当我们的眼界突然被打开后,有些人会主动去寻求、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答案。但更多的人,随时竖起来他们的“耳朵”,去阅读、浏览、捕获大千世界的风声。曾经我们波澜不惊的生活,似乎由于参入了这些“信息”佐料,而变得波澜壮阔起来。人人都有能对热点事件发表评论,人人都需要跟上快速飞驰的“信息流”列车,以免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涌动的潮流。
这些新闻和信息,有价值么?一个基本的智慧是:你应该关注周遭附近所发生的事情,因为,只有它们才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亲人的别离,自来水的污染,突遭的车祸,眼见的风景,这些才构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信息。虽然不可否认蝴蝶效应产生的重大影响,但到底应关注哪个方向的蝴蝶,哪个种类的蝴蝶,甚至是应该关注蝴蝶扇动翅膀还是猎狗愤怒的咆哮,都是不可提前预知的。有种显性的可怕是,现在很多人在互联网上人为制造“干货”,他们披着“精华”、“不可错过”等外衣,或者假借名人之口,为其信誉度背书,炮制励志鸡汤,或者大谈养生保健,传授独家秘方。实质在做广告营销,君不见文章中间或末尾,总能浮现商业机构的名称。这类所谓信息混淆视听,拉低你的辨识力和品味。
比这类显性可怕,更为可怕的是:隐性的信息无度消费。很多的确有价值、有思考力的信息,被源源不断搬上数字世界的渡轮,帮助我们渡向知识的彼岸。不过,在被动接受和快速浏览下,很少有人能记住昨天看过的内容,只有不断追求更新、更深、更有角度和观察力的新文字和新信息。你就像被拧上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的向前去探身。这类有效信息庞杂而无序,过度接触将造成噪音混淆信号,削弱系统化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