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时年35岁的韩信,被萧何哄入长乐宫,乱剑刺死,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临死前,还坑了一把自己的同事:悔不听蒯通之言!
幸好刘邦比较理智,把蒯通叫来之后,本来赌气要用烹死这个家伙,但蒯通一番解释,说当时的那个形式,大家都是想要出头,我是韩信的人,劝他造反很正常,再说了,那个时候有这个想法的、想干这事儿的人多了去了,大王不能把当时的这些人都干掉吧?
刘邦一听,觉得蛮有道理,于是就把蒯通放了。
韩信在历史上一直评价很高,被誉为“国士无双”、“战神”、“兵仙”,但换位思考、代入体验,把韩信当做我们一个身边的普通人来看的话,实际上,最后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让我们看看历史上关于韩信的几件著名的记载:
一、胯下之辱。这件事情毫无疑问是韩信的明智之举,并且被誉为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勇敢之人、君子才能做出的事情,临阵一怒、暴跳而起的只是莽夫,而这种忍辱负重、为了远大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二、刘邦派遣韩信带兵,陆续灭掉了赵、魏、齐国之后,项羽派遣武涉去说服韩信,承诺三分天下,并晓明厉害——韩信的价值在于项羽的存在。但韩信的表态呢?谢谢先生,刘邦对我有恩,送走。这个举动刘邦会怎么想?韩信这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呢呀!明明韩信是自己的人,而敌人派来的使臣,劝告韩信自立为王,这么大逆不道的行为,韩信却感谢并送走?
三、还是同一时期,韩信却跟刘邦商量,说想要成为代齐王,气的刘邦跳脚大骂,张良急忙提醒说韩信此时立场的重要性,然后刘邦脑子也快,急忙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正的王,做什么代理齐王,算是给了韩信一个承诺。这叫刘邦又怎么想?换做普通人,绝对是秋后算账。
四、项羽失败之后,刘邦得了天下,没有让韩信做齐王,而是封他为楚王,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地区,这其实是韩信的家乡。在这里,韩信遇到了三个人:第一个是当年可怜他给他饭吃的一个老太太,赠予千金;第二个是当年一直蹭人家饭吃了好久的亭长,给了100钱;第三个是当年给他胯下之辱的混混,赐予公安部部长的官职。这个举动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第一个可以理解,第二个人家供他吃了好一段时间,只不过大家都不富裕,后来实在是不愿意养一个闲人,但人家至少管饭了好久,结果韩信就给了人家100钱,人家管饭了这么久,抵不上老太太的一顿施舍,而第三个就更离谱了,一个混混直接就做了高官,韩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告诉别人他的宽宏大量,还是想宣告不拘一格降人才呢?只能理解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任性而为。
五、钟离眛,之前是项羽的部下,项羽兵败之后投奔了韩信,而此时刘邦本来就起了削藩之意,让人传话给韩信,让他杀了钟离眛,结果韩信就真的杀了钟离眛献给了刘邦。而此时已经有人传话给刘邦,说韩信要谋反。韩信这么做,让手下人齿冷德背,大失人心。
六、之后,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并且失去了封地,被留在京都,而此时的韩信却又不甘于现状,连樊哙上门拜访都嗤之以鼻,说我居然现在混到跟樊哙一块吃饭的境地。而樊哙人家当年可是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的猛士,并且还是吕后的妹夫!韩信到了这个时候彻底的昏了头!
七、此时的韩信依旧不甘心,刘邦派遣手下的陈豨上任钜鹿(邢台)做地方长官,结果人家韩信居然拉着陈豨的手说:我跟你讲点掏心窝子的话吧,你这个官很重要,未来一定有人告你谋反,皇上一次不信、两次不信,再之后就难说了,到时候我做你的内应啊!结果,陈豨真的反了,于是,韩信作为内应,企图在皇城作为内应谋反,最后被自己下属举报,灭三族(父亲、母亲、妻子)。
纵观韩信的一生,尤其是在投奔刘邦得到重用之后,在面临重大事件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摇摆不定、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想要阶级跃迁、锦衣玉食,但又缺乏刘邦的那种舍得一身剐、能屈能伸的气质。
不智不义!
想做带头大哥,就要有着舍得一身剐的决心和意识,要么就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老老实实做个小弟,跟着大哥走,大哥吃肉你喝汤。
韩信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小弟的格局,但非要做大哥,不想冒风险却想要高回报,这怎么可能?!
李振涛
北师大MBA | 大沟通方法论开创者 | 业绩增长与组织发展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