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失败,有一句俗语叫:“失败是成功之母”。十几岁时,我一直觉得这话显得空浮,待到年长许多,有能力把它塞补填实一些后,遽然惊到:“原来我一直没明白失败的价值!”
相信不少人同我似的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在于成功前会遭遇些失败。但是我从来没有伸张双臂去迎接过任何失败——如对待成功那样,往往是碰壁失败的丧气压倒了迎身向前的锐意。
因为一旦失败的程度或次数超乎了心理预期,历世尚浅的我就自然生出了怀疑:失败她难道不孕啦?
那么,现在我就来重估下失败的价值。首先,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获得一次成功所需耗费的成本以及遭受的失败该是怎样的?程度很深或者频率较高的失败是否意味着吾命休矣?
2.
这两个问题需要经验,若自己体悟有限,可以翻史瞧瞧。暂举三个人物。
获评“在魏强秦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的吴起:
年少时,家累千金,富得流油。但是出去游学求官不成,居然衰破了他的千金之家,乡族朋友嘲笑他,吴起杀掉了其中的三十个诽谤的,引来至少30多人嘲笑也是人才 。
后同母亲诀别,咬着手臂说“我当不上卿相,就不回家,”后来他母亲去世,也未返乡送终,老师曾子同他断绝了关系。后来吴起学习了兵法想要到鲁国为官,结果被怀疑他老婆是齐国人,吴起只能杀掉了自己的老婆……
获评“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苏秦:
毕业后,出去闯荡了几年,落得非常困顿,灰头土脸回家后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说“我们的习俗在于做点产业,搞点工商,追求20%的利润。你小子今天放弃本业出去耍嘴皮子,今天混的这么惨,不是活该么?话说普通人家也就这么点亲戚吧,轮番来笑一番,也是难得。
获评“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的韩信:
布衣出身,贫穷而又没有操行,既不能做官为宦,又不能经商治贾。居然常常寄食于别人,引来了不少人的厌恶。后来在城下垂钓,饿的不行。一个洗衣服的老太见其可怜,赏饭让韩信果腹,后来又遭受屠贩的胯下之辱,几经辗转,均未显名……
诸君对上述三人的史实记载观察一番后,再琢磨琢磨获得一次成功所需耗费的成本以及遭受的失败该是怎样的?
3.
都说纸里包不住火,这三人携燎原巨势,然而吴起居然游仕不遂,败了他的千金之家,受了数十人的谤。苏秦这般人物,出游数年,却落得个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韩信更为戏剧化,居闾阎之卑而名污,乏治生之术而寄食,受辱于屠户,见轻于军阵。
而这三人后来的声名形成的巨大反差简直让初次读到这些记载的李先生难以置信。所以看来纸里包的住火,而且可以包一阵子。
这三个事例中可以推出:
其一,一流人才同样也会遭遇凡俗的失败。
其二,他们失败的程度足以令其覆发垂泪。
毕竟成长需耗时间,时运亦有流转。怎样的人材几乎都不例外。
无论如何天才的个体,都不太可能不去经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失败是成功的道路上的必然,更为甚者惨烈而绵延的失败亦可能是路上的常态。
上文的三位人物,他们经历的失败可是一盏万分受用的灯,至少在逻辑上,即便有人如他们般狼狈,还保留出将入相的可能。所以诸君应当尽心反思两点:几个人遭遇的失败能企及吴起苏秦之俦?但是我们的怀疑,踌躇和放弃是否过多了?
4.
这样的情况不禁让李先生回忆起,高喊“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爵士,他所描述的“族类的假象”——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作为尺度代替了客观事物本身。类似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的接受了光线,把事实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混在了一起,从而弯曲了原本的真相。
正巧的是《论语》子罕篇中载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第一个毋意
所描述的和培根爵士的假说可谓不谋而合,不过一个精炼一个精密。
两位前辈的思想指出了:我们所以为的东西是需要证实的。曾经的我的谬误逻辑是这样的:尝试某一挑战,结果换来的是超过心理预期的丧败——志气受到极大的削弱的我觉得这是一条死路。
而实际上漏洞在于我无力去定论,我当时经历的失败会将希望剪除多少?我的沮丧是理所应当的么?而最终,曾经的我的心态和情绪越过了理性做了独断的结论。而今天前文的三位隽乂告诉我的道理却是惨烈而绵延的失败竟可能是前路的常态,失败却是值得去拥抱的,只不过这个道理我懂得的稍微晚了一些……
5.
若恰好读到这里的你,同我的经历有几分重合。那么李先生这里做一碗应当对味的鸡汤:
哪有人喜欢放弃,不过是没看到希望罢了。而失败里能看到的希望,比想象中的更大。唯有放弃,才百无一获。
此文,仅希望能把大家对失败的心态和自信调高一档。人的一生很长,前路可能晦暗而崎嵚,但作为曾经的祖国花朵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大张双臂迎接的失败,都会真实的拉近成功的距离。
当然上面只是李先生抛砖几粒,扔的不好,欢迎沟通。若砸伤了某位侠女仁兄,请联系我咨询索赔事宜。
文末,为了方便有考据之心的诸君查验,这里附上三人事例的史记原文:
吴起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苏秦曾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