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期【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  野川中学    崔丽华

【教学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转换叙述来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人物分析,把握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3.客观认识社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了文章情节设计的巧妙,这个故事中不仅有曲折的情节,也有生动的人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旨。

二、品读称呼,初识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评价)都有哪些?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称呼的?对于勒又采取了何种态度?

        完成下表:

        小结:通过称呼的改变,我们能初步看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和冷酷无情,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于勒是否有钱,而不是亲情。

三、精读文段,分析人物

        师: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便是菲利普夫妇,在“遇于勒”中,他们的性格鲜活展现。请同学们精读第20~47段,逐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要求:

      1.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人物心理。

        2.把菲利普夫妇的言行转换成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来。

(学生读书,思考,写作,完成后互相交流自学成果,最后进行展示。)

      预设:

        第23段。这个老东西,花这冤枉钱干什么?要知道我平时省吃俭用一个铜子都不舍得乱花呀!啧,可是女婿在旁边,既然说出来了也不能太小气,唉!心疼的我胃疼!算了———反正于勒是要回来的,女儿女婿少吃几个,面子上过得去得了,我就不吃了,至于若瑟夫———也不让他去了,净浪费钱。还是省点吧!也不知道于勒什么时候能回来!          第28段。这个老糊涂,一定是花了眼,胡———胡说什么呢!怎么会是于勒,他现在发了大财,腰缠万贯,正在美洲晒着太阳享福,怎么可能是他?……可———可是———万一要真是于勒,那我们的期盼……天呐,简直不敢想象,不可能,这———这———这绝对不是于勒!

        第34段。上帝啊!这真的是于勒!那个说自己发了财要偿还我们损失的于勒,那个说要带着钱回来和我们一起快乐生活的于勒!我们十年的苦盼啊,我们的上千种计划……别墅,唉呀!还有女儿的婚事!完了,全完了!哦,对了,要是他再回来拖累我们可怎么办?噢,噢,我的天呐!……

        3.小结:同学们对菲利普夫妇躲于勒时的内心活动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并且同学们的发言都提到了盼于勒,我们将菲利普夫妇躲于勒与课文开头盼于勒时的表现对比一下,能看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用准确的词概括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预设:虚伪、自私、贪婪、势利、唯利是图……

        4.菲利普夫妇在整体形象上都是金钱至上的,但莫泊桑刻画他们又有细微的不同,请读下面对话,分析菲利普夫妇性格的不同之处。

        屏显:

        “是他,真是他!咱们怎么办呢?”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出大乱子了!”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预设:菲利普:胆小懦弱、没有主见克拉丽丝:精明泼辣、富有心计

        小结:这就是莫泊桑刻画人物的高明之处,他没有对人物直接评价,而是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他不是贴标签式的反复诉说,而是让人物的言语动作自然地展现和表露,不动声色却震撼人心。

四、转换视角,探究主旨

      1.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这对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屏显:19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2.小说中还有“我”和“于勒”这两个主要人物。作为本文标题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预设:(结合年轻时的于勒,信中的于勒,船长口中的于勒,我眼中的于勒)于勒是一个年轻时荒唐败家,但能浪子回头、改邪归正,懂得知恩图报,时运不济时不愿再面对亲人、拖累亲人,有骨气的可怜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3.“我”对于勒的态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找出最能表现“我”对于勒态度的一处细节来谈谈。

      屏显: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A.这三句话意思是相同的,那为何要重复地说呢?“父亲的弟弟”好像是对谁说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B.既然如此同情于勒,为什么不向父母提出“接叔叔回家”呢?为什么是“默念”而不是“大声说”呢?(指导学生品读第1、2自然段)预设:若瑟夫对父母的艰难、家庭的贫困看在眼里,因为理解,所以沉默。这里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的辛酸。

        C.如果此时若瑟夫不再沉默,而是大声说出心里的想法,你觉得他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

      小结:若瑟夫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实际上是谁借若瑟夫之口说的呢?——莫泊桑。若瑟夫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他并不认同父母的无情却也同情父母的悲苦处境。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高妙,他借若瑟夫之口,既表达了对像于勒一样的贫苦的人的同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像菲利普夫妇一样的小人物的辛酸,从而让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厚。不只停留在对拜金人性的简单批判上,而是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屏显: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左拉

        4.作品在选入课本时进行了删改,请读一下未删改部分,你读出了什么?

        屏显:原来的小说开头是这样的: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删去的小说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预设:若瑟夫因为此事变得更善良、悲悯……

        总结: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如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所以我们更欣赏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有善心,有坚守,重亲情,重良知,这样的人多了,世界就温暖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