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会学科中有门“民智学”,那么2020年1月31日晚发生的“双黄连”事件,一定是无法回避的素材,保守估计,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公布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冠病毒的当晚,几乎50%以上的人,都产生过去购买双黄连的念头。
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中国人近三十年来所遭遇的最大的“民智”危机,造成这场危机的原因,亦或是监管的缺失,亦或是制药厂的蓄意策划,但如若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外力,恐怕难以解释,民众在经历过“板蓝根”事件和“抢盐”风波后,为什么还会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
如果我们站在生理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令人无法接受。
你的大脑并不喜欢思考。
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人类诞生以前,当地球还充满单细胞生物的时候,思考对于当时的生物来说是沒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们所存活的大海中,环境是相对单一的,只需要把一些维持机体运转的信息写在遗传细息中代代相传就足以维持生存,假如用手机来比喻,这时候的生物是只能运行预装软件的“功能机”。
显然,有效的遗传信息无法适应突变的环境,随着地球的不断变化,单细胞生物不得不演变为多细胞生物,然后又进化出了神经元,作为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纽带。从这一刻起,生物由完成了“功能机”和“智能机”的转变,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来装配合适自己的功能,由此,地球迎来了智慧生命的大爆发,并演进出了高级生物一人。
对于人类来说,呼吸、心跳、体温调节这些基础性的功能是出厂设置,它一开始就写进了神经元的集合体一大脑中,但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葛优有一段经典台词高度概括了人出生之后的种种艰难:“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儿,钙少了罗圈儿腿。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上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躲着个坏人,你说赶上谁都是个九死一生,不送命也得落了个残疾。”
人类面临的外界环境复杂而未知,因此大脑必须具备超常的思考能力以应付突发的环境,这就意味着,大脑是我们身体中负担最重的器官,它既要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又要额外的去完成探索任务,科学研究表明,即便是我们不主动思考,大脑也会消耗20%的能量,许多科普说,人脑的潜力还有80%以上没有开发,并没有科学依据,事实情况是,我们的大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堪重负的。
所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大脑进化出了筛选机制,尽量确保自身不进行重复和多余的思考,把之前已经思考过的结果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新鲜事物而厌恶旧的东西,因为对于大脑来说,思考旧的东西意味着浪费能量、占用内存。
但是大脑对新和旧的判断,并不灵光,它有时候会“偷懒”。
比如说:一个英语单词反复出现在课本上,大脑会识别出它是旧的,不去注意它,但如果媒介和环境发生了变化,把同一个单词写在便签纸上并贴在家中,大脑就会误以为它是新的,并集中注意力。这些学习技巧的本质就是“欺骗”大脑。
但反之,大脑也会“欺骗”我们。
比如说:当你在计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突然看到了最终答案,这时候在大脑中继续计算逻辑就会变得很迟滞,因为对于大脑来说,答案已经知道了,它并不想再积极的为此做出思考。
对于大脑来说,思考是痛苦的过程,并且它会让你感知到这种痛苦并中止它,不思考直接获取结果是轻松的,它会不断释放愉悦的信号来让你相信它。
所以,如果我们从外界得知关于某个问题的答案,会大概率去相信它而不是怀疑它。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时,人类会从骨子里迷信专家和权威,并不简单是一个“民智”问题,而是一种生理倾向。假如有一位同钟院士一样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专家,在权威媒体上公布吃屎可以治疗新冠病毒,必然也会有很多人去尝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说,直接获取碎片化的知识其实是有害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强迫大脑去审慎、去类比、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