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过这样一个话题,说班上的素质测评成绩出来了,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老老实实上课下课,按时复习,结果却不理想。
有些人,一直是所有人口中的“淘气孩”却名列前茅。
在大学,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当成绩不再决定一切的时候,我们到底该如何求得“生存”?
众所周知,大学课少,但课程难度大。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凭什么我认真努力学习,可期末考试和那些从不来上课的人分数不相上下?
知乎上,有一名大二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到迷茫,
他说,自己从不缺课,每次都坐在教室第一排,非常努力。
然而,在一次考试中,他和室友的分数差不多,
于是,室友嘲笑他:“你这么努力学习,分数怎么能和我一样呢?”
这门课很难学,他考了70多分。室友几乎没怎么去,最后一节课还多亏了他的提醒。
于是,他开始质疑,难道大学真的不需要那么认真学习吗?
每门课,老师都会在最后一节课上划出重点,再花上一两周的时间看完一遍书,同样也能取得好成绩。
知乎下面的回答有很多。
有人说,能够享受学习过程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也有人说,大学不是高中,总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学会逃课也是一门技能。
其实,我始终认为,大学逃课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
我有一表姐,每次和她谈起大学生活时,她总能眉飞色舞。
表姐告诉我,这四年她走过哪些地方,遇见哪些人,又有哪些趣事。每逢小长假,一定是不能错过的。
有时候为了早一点出行,她会去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课,比如思修、军事理论等等。
我很羡慕她的生活,但老妈一直提醒着我,你姐的话也就只能听听,别去学她。
你姨妈以前就一直抱怨,她上大学就只知道玩。让她考研,她不同意,毕业后还偏要一个人去上海工作。
你说,一个女生安安分分学习,然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这不很好吗?
我知道表姐在上大学期间去过上海一次,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走过了很多路,即便没有一个人支持她,最终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在这座城市发展。
听了老妈的话,我默不作声。
大概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非常努力地学习,成长为社会的精英。
威廉曾在《新共和》一文中写到,别送你的孩子上常青藤,美国顶尖学府将把你的孩子变成僵尸。
不可否认,精英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是优秀的孩子。
然而他们盲目从众失去自我,为了优秀而优秀最终成为了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
我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爱好等等。为的是什么呢?
他们只是为了交给别人一份满意的答卷,而自己呢?真的就满足了吗?幸福了吗?
我所关注的一位很优秀的学长,他本科生就经常逃课,后来考研的时候也被理想院校录取了。大学四年他的成绩不算差,反倒是班上的佼佼者。
他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后来还成为了签约作者。
他不去上课的原因很简单,这门课没有必要去听。
听老师讲没有自学效率高,那么何必浪费这么多时间,坐在教室无聊地玩手机,还被限制了活动范围。
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学会去衡量哪个更重要。
你说,我逃课出去旅行,值吗?只要你在旅行路上有所收获,那就值。
你说,我逃课上其他我喜欢的课,值吗?只要你觉得这很有意义,那就值。
你说,我逃课去学街舞,值吗?只要你喜欢并且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值。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大学的4年是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最黄金的4年。倘若仅仅为职业做准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那简直就是荒谬至极。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能定位自己真实的喜好,也不清楚自己的目标。
一切学生之所以会参加的体育、艺术或者其他领导能力的活动,并非是源自内心精神的信仰,而是通往名校的必经之路。
大学逃课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至少这个人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然后跳出那些体制和条条款款,去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唤。
当然,并非是逃课这一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而是我们应该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到底需求着什么又渴望着什么,勇敢踏出第一步,去找到很多东西的原本意义。这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