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就知道故乡有一个美称,叫做“塞外山城”,后来多次领略过真正的山城重庆后,才明白故乡确实多山,但还不能被称作“山城”,那只能叫“塞外”。
从北京向西北出发,火车穿行65个隧道,便是三面环山的冀北小城张家口,也称张垣。
这里历来多风沙,记忆中八九十年代的春天动不动天色就刮得昏黄,空气中弥漫着沙土的气息。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
这里也一直是河北省欠发达地区,山干水瘦,GDP不佳,到19年底才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区有12个,与保定、承德等地共同构成了“环首都贫困带”。而在解放初期,彼时的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其GDP还跟广州相当。
因为张家口,所以北京城。
从何说起呢?
张家口位于南方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错带,从市区到北京天安门的导航距离只有190公里,却山川相隔,景色大不同。自秦代开始,这里即是中原王朝的边城。南北民族在此互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互有进退。但北京作为首都的意义被强化后,张家口的“屏障”地位尤为突出,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这种对北京绝对的经济和军事层面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体现于两个关键动作——筑长城、修铁路。
张家口境内是我国现存古长城最多、时代跨度最大的地区,跨越了战国(燕、赵)、秦、北魏、北齐、金、明等朝代,全长约1400 多公里,烽火台 1000 多个……诚然,“伟大的墙”就是伟大的墙。
百年京张铁路
1905年9月4日,在总工程师詹天佑的一声令下,举世瞩目的京张铁路破土动工。北京与张家口之间崇山峻岭,石峭弯多,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为什么要将第一条铁路通往张家口?那难度跟现在的载人航天差不多吧。
因为当时横行霸道的西方列强国家虽然热衷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却嫌弃京张铁路的施工难度大、经济收益低,因此而懒得理会。在敌强我弱的时代,中国人搞出了很多伟大的事,比如原子弹,比如改革开放,比如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路。
这就是教科书中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也是张家口人心中的“青龙桥线”,建国后修建通车的“丰沙线”,则成了张家口去往北京的第二条通道,也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
对于张家口人,长年不来往于省城石家庄是常见现象。因为所有的事项,一颗红心向北京全可以搞定,特别是在物资匮乏时期,我们可以买到北京大红门方便面、那些裹着青丝红丝的糕点和最时髦的电子琴;从北京出行,四通八达至全国各地……
那么今日呢?
2019年底,基建狂魔中国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创造了世界首个在高寒、大风沙地区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通车,是世界上智慧化程度最高的列车,包括自动化列控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条线如今已是北京冬奥会的交通保障设施。
从1909到2019,从时速35km到350km,从蒸汽时代到高速智能时代,张家口人对铁路的情感是跨越了百年光景的深厚,当列车穿梭于蜿蜒的万里长城山间,即代表了永不停歇的时代。
回不去的故乡,因故乡已变美
很多人说:“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毕业后,我同家乡的很多学子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北京城打拼,渐渐地爱上了异乡,甚至对北京横平竖直的格局、“内九外七”十六门如数家珍。然而首都的光环虽然美丽,却不是我的“家珍”。
在江浙沪生活过的人,基本可以领悟到长三角协同发展带来的实惠。而这方面,华北经济龙头北京还差得很远,津、冀助力首都的状况并未改变。冬奥看似是小城张家口与首都北京的一次甜蜜联姻,其实旁人吃下的酸葡萄很酸——因为北京需要一个“双奥之城”的标签,而张家口需要发展经济。否则,我猜想冰城哈尔滨才是独立承担冬奥项目的不二之地。
出发究竟是为了到达,还是为了返程?在到达过很多个远方之后,真正令我迷失的并不是异乡的五光十色,而是故乡的绿水青山一色。故乡已变美,让人无需再黯然回望那片贫瘠、苦涩的光景。
——绿色崛起
外交部发言人老赵在记者会上说:“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冬奥会的全部绿色能源供应来自于张北的风能发电。张北是锡林郭勒草原的边缘,除了碧草、牛羊、骏马等景象,高远的蓝天下,风车屹立,迎着强劲的风,365天转不停。
——历史回响
张家口堡是一座大型明清建筑聚落群,年纪不大,600多岁,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700多处,极具价值的院落93处,是一段完整的活历史。
在宣化,“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堆长城”。
宣化在战国、秦汉时属上谷郡,历代军事重镇,有“京师锁钥”、“析京屏翰”之称。
鸡鸣山脚下鸡鸣驿,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驿城遗存。
——一个有冬天的城市
张家口四季分明,可是尤为不缺少冬天,每年从10月下旬到来年4月初,雪期长达150多天。这里冬天令人印象深刻的程度,用自己的方言来说就是“卡冷”……
从“有冬天的城市”到“有冬奥的城市”
因为张家口,所以北京城。
也因为北京城,所以张家口。
与其说对即将开启的冬奥盛会充满期待,不如说那是满满的对家乡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