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这么多年学,读了这么多年书,你敢说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吗?最近这些天,我越来越不敢说了,所以有必要梳理一下。
知识的分类
完整的说,知识可以分为三类: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学习知识的方法知识、可用于第三类接触的本质知识。
学科知识,是我们最熟悉的,大部分人所知道的知识也就是限于学科知识,并且是随机安排、呈碎片化显示的学科知识。
再厉害一些的人就会关注方法知识,方法知识的名字现在有很多,有叫元认知的,有叫临界知识的,不管叫什么名字,作用是一样的,而方法这个名字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方法知识掌握的好的人,学习东西很快,输出也有条理,往往就是大家眼中的明星。他们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让人羡慕。
本质知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能做到思考本质知识的人就寥若晨星了,他们不会被眼前的碎片知识迷惑,也不以找到方法知识为荣,他们思考万事万物本源的东西,掌握了本质知识的人被称为圣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先秦时代,百家争鸣,最终能延续数千年的也就剩儒家和道家思想了。为什么?能把功劳归给秦始皇和董仲舒吗?肯定不能,儒道两家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本质知识。这些知识放到各个领域都实用,所以我们一直在用它。
总得来说,学科知识就好比知识的器,方法知识是术,本质知识是道。不管什么时代,能掌握道得人都会城为圣人。
你在努力学习什么知识呢?
知识的学习
明了知识的分类,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不同类的知识,学习的方法不同。
学科知识的学习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输入,实现更多的记忆存储。同一主题的知识存储越多,你越能融汇贯通。这就像鲁迅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样知识,了解的越多,越有助于把它发展成高速公路。当然,只是简单记忆是不行的。整个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如下几步:知识编码、知识分类、类比化归、提取练习。任何新知识都应该在学习前编好码,这样学习的时候更容易形成知识框架。学习了一些知识碎片以后,要让头脑习惯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这两步是相互支持的。类比化归是对所学知识的补充。比如,你确定了学习主题为“如何写作”,那么,之后你再读任何其他书的时候,都要想想我可以从这些书里面学到那些本质上类似写作的知识。每次都这样去做,即使你读的是一本养猪的书,你也能从里面抽调出和你当前所学主题类似的知识。并且,这种方法会让你的知识非常新颖。学科知识放在脑子里,时间一久就会模糊,你要时常回想提取一下,才能让这些知识形成牢固的知识组块。
方法知识的学习贵在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迁移和积累。刚才说学科知识学习所用的那几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我的方法知识。这个方法,除了用到学习学科知识上,我还可以把它用到班级管理上。给班级管理的每件事编码,对这些事进行分类,从别的事情上找相似点来补充,时常回想班级管理得这些知识。这种迁移用的越多,你的方法知识就越有效。不过同一样方法知识很难适用于所有领域,所以需要积累更多的方法知识,要不断的用加法思维来学习方法知识。
方法知识积累迁移的越多,你就越能发现万事万物背后同质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你的本质知识。本质知识是基本没法靠学习得来的。它得靠悟。没有悟性的人,成不了圣人。本质知识的获得要靠减法思维,得把自己的各种思维定式统统去掉,让自己从人类语言圈里跳出来。让本质知识成为指导自己人生的思想。
三种知识的学习一个比一个难,但一个比一个有效。只有最终能悟到本质知识的人才会因知识而获得幸福。
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有什么用呢?这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两个用处:一是用,二是创新。用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比如教师在备课中突然不知道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意思、一句名言的出处了。这时候上网或者翻书查找,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当然,学科知识最常见的应用还是应对各种考试。
其二学科知识还可以用于创造新知识。不同的学科知识可以通过远距离知识的各种组合产生更新的知识。
方法知识的用途相对于学科知识要广泛的多。每一类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都需要方法知识的支撑。方法知识的多次运用可以有效提升个人魅力。比如演讲、写作等都属于方法知识,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的人,在普通人眼里是非常厉害的。别人在评价你的时候,往往很少去考虑你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更多的是考虑你会演讲。你的光环就是这样带上的。
本质知识的运用无时无刻不存在。本质知识是你自己的做人处事原则,时刻在指导你的人生方向。比如通过一系列知识的融合以及做事经历后,你找到了本质知识:用进废退。那么以后你的生活中就时刻有用尽进废退的影子存在。你左胳膊不如右胳膊强壮,这是用进废退。优秀学生比后进生做题更快更好,这是用进废退。用进废退这个理论,比别的理论用起来更顺手,这也是用进废退。本质知识的应用就是这样,你找到了,它就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再也不愿意离开它。
区分清楚这三种知识,你才能明白你该把知识学到哪一步,有效的区分运用三种知识,知识才能真正帮助你成就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