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文轩《经典作家十五讲》,看到一段文字讲的是“屁塞”,当我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也觉得特别蹊跷,再看文章才知道这是鲁迅《离婚》当中的一个用词。其中说地方权势七大人手中总拿一条烂石,并不时的在自己的鼻旁擦拭几下,那种恶心之至的东西是吧?美好的东西破坏掉,屁塞在手则是对那个形象的丑化。
丑化,是鲁迅小说的笔法之一,鲁迅笔下很少有纯净的人物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除了涉及之几篇之外,鲁迅的大部分小说是不以追求意境为目的的。
在我们看来不是鲁迅,没有领会意境之精髓,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一美学思想与他心中的念头他的切身感受冲突太甚,若顺了意境,他就无法揭露这个他认为应该被揭露的社会之黑暗,人性之悲相存在着丑恶,若沉湎于意境,他会感到有点儿虚弱,心中难得痛快,认同了这个价值。于是鲁迅在他的文章里就用了丑化人物的笔法。
鲁迅对人物丑化的笔法也放在日常的饭食中。在《乌鸦肉的炸酱面》这一部分的叙述当中,曹轩是这样解释鲁迅的,他说。一辈子,女老师围着一条白围巾,并且会吹笛子,是城里人,皮肤白,头发很黑,眼睛细长,嘴角总有一丝微笑,太羞涩,是我儿时心目中的美人,也是我们全体孩子心中的美人。但是有一天,当我们早晨正在课堂里早读时,一个女孩跑进教室,神秘而失望的小心告诉大家这个老师他上厕所了,我看见了,从此我们就不觉她美了,至少大打折扣,但是她们仍会在心目中纯化一个形象,与上厕所的女老师冲突,就像他会在心目中抽画一个人物的形象一样。
思考:
所以社会上对老师也是如此要求,因为在部分人心中或者说在整个社会就把老师已经美化为一个神人,一个圣人,一位天使。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你老师是不能犯错的,因为你的形象在他的心目当中俨然被打了折扣,这是很让他们心中难受的,所以在普通人身上可以犯的错误,就不允许老师的身上犯错误,一担你老师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他们就会小题大做,以示抗议。
一位网友曾经评论,今天我们能够写字,用文,都是得益于老师,而我们还有人在这儿用老师教会的技能来质疑老师的道德水准、业务水平、经济待遇,这为我们儿时老师讲给我们的《农夫和蛇》的故事作了新解。真为辛劳培育学生的教师感到不值!
其实不是什么值与不值。而是在于人们的心中,对于教师的美化。说到这个美,也让我想到了朱光潜《谈美》当中有这样的解释,我们每个人去看待事物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种看法,倘若同一棵树。生意人去看的话会衡量它的价值。艺术家去看的话会用全新的眼光去欣赏它。所以人们的需求不同,对于这个数的看法也就会有所不同,但是也只有艺术家的眼中才是真美。
所以,美的事物本质是美得,只是说老师美和说老师丑的人,他的需求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