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王恕
以好恶观人者,稽诸好恶之人可也。
夫好非善人,恶非不善人。其好恶本无足凭,而可取必于一乡哉!
尝谓乡人有好恶亦有善恶,故取人者不当以好恶之善恶为善恶,而当以善恶之好恶为好恶也。
乃子贡以乡人皆好为问,是求观于众好也,而不知以众好观人,将为群誉之所欺矣,未可也。
子贡又以乡人皆恶为问,是求观于众恶也,而不知以众恶信人,将为群毁之所激矣,未可也。
夫乡人皆好,固未可以观人矣,求其好之可以观人者,其莫如乡人之善者乎?
乡人皆恶,固未可以观人矣,求其恶之可以观人者,其莫如乡人之不善者乎?
盖善者好之,则正大之情,既以素孚于君子。
而恶者恶之,则孤介之行,又不苟同于小人。
自好人恶人者而言,好者好其人之所当好也,恶者恶其人之所当恶也。一好一恶分,而可否自见。
自见好见恶者而言,则以己之所当好而见好于善人也,以己之所不必恶而见恶于不善人也。一好一恶交,而人品始彰。
吾是以谓取人于乡人之皆好,不如取人于善人之好也。吾是以谓取人于乡人之皆恶,不如取人于不善人之恶也。观人者,其准诸此哉!
这是一篇明朝正统年间的八股文,作者王恕,陕西三原人,以直声动天下。本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子路》,孔子答子贡之问,应该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善恶。且看王恕如何阐发本题,以下是我的翻译:
用一乡人的好恶之情去评判一个人是善还是恶,那么去考察那个被一乡之人所好及所恶的人就可以了。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说明他不是一个善人;一乡人都厌恶他,说明他也不是一个恶人,因为一乡人中总有恶人。一乡人的好恶之情本就不足以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善是恶的凭信,但是呢,要评判一个人究竟是善是恶,还就得从一乡人对他的态度中去获得结果!
一乡人之中,有人喜欢他,有人厌恶他,而那些乡人之中,有善良之辈,也有邪恶之辈。所以评判一个人是善是恶,不应该根据一乡人的好恶之态来判断,不能因为一乡人皆喜欢他,就认为他是善的,而一乡人皆厌恶他,便断定他是恶人。而应当分别根据乡人中善良者和邪恶者对他的态度来评判。
子贡以“一乡人皆喜欢他,那么这个人是善人吗”来向孔子提问,子贡的这个问题是以一乡人都喜欢他来作为一个人是善良者的凭据,可是他却不知道以此作为凭据来判断一个人,那么评判者会被群誉所欺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不可取的。
子贡接着又以“一乡人都厌恶他,那么这个人是恶人吗”来向孔子提问,子贡的这个问题是以一乡人都厌恶他来作为一个人是恶人的凭据,可是他却不知道以此作为凭据来判断一个人,那么评判者将会在一群人的诋毁下也变得激进,这也是不可取的。
一乡人都喜欢他,固然不能以此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善者的标准。那么寻求那些都喜欢他并且能够以此作为评判他是善者的人,大概没有比一乡人中的善者更合适了吧?
一乡人都厌恶他,固然不能以此作为评判一个人是恶者的标准。那么寻找那些都讨厌他并且能够以此作为评判他是恶着的人,大概没有比一乡人中的不善者更合适了吧?
一乡人之中善良的人都喜欢他,那么他身上有光明正大,磊磊落落的情怀,就一定是一直被君子所信服的。
一乡人之中邪恶的人都厌恶他,那么他身上有耿直方正,不随流俗的品行,又一定不会随随便便和小人苟同。
从一乡中喜欢他的人和厌恶他的人来说,喜欢他的人喜欢他们所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厌恶他的人厌恶他们所不认同的东西。如此在好者一方的态度和恶者一方的态度的分明对照下,这个人是善是恶就显而易见了。
从那个被喜欢和被厌恶的人来说,他所喜欢的东西,也恰恰是善良者所喜欢的,所以他被善良的人所喜欢;他所没必要厌恶的东西(如孤介之行),恰恰是不善者所厌恶的,所以他又被不善者所厌恶。如此在善方喜欢而不善者厌恶的交相对照下,这个人的人品就彰显出来了。
所以孔子说评判一个人是善良者还是不善良者,与其以一乡人都喜欢他作为标准,还不如以善良的人都喜欢他作为标准。与其以一乡人都厌恶他作为标准,还不如以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作为标准。评判一个人,以此来评判,大概就准确无误了。
笔者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十分绕口,且语意简约,令人思之不觉模糊,故而尝试翻译一下,大概能更加清楚其中的含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