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分享《六项精进》的第五项:积善行,思利他。
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积累自己的善行呢?
稻盛和夫在书中强调了三个方面:
第一点:要坚信世间存在因果报应的法则。
什么是因果报应法则呢?
在《命运与立命》里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如果你多做好事,那么家人也会得到好报,这种好报也会贯穿你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行善的目的在于给予,而不是为了索取,自然就不会患得患失,行善自然会变得轻松和快乐。
第二点:要学会区别“大善”和“小善”。
什么是“小善”?
稻盛和夫指出,如果我们一味地同情他人,迁就别人的无理要求,表面上你是帮了他,实际上是害了他,这就是“小善”。
“小善”常常会把我们牵连进去,结果往往是弄得自己很狼狈,两败俱伤。
拿生活中常见的借钱来举例。朋友跟你说遇到了困难,找你借一笔钱,而你却毫不犹豫借给了他。到了还钱的时候再三催促他却迟迟不还,导致了自己陷入困境;
还有些人很讲义气,轻易给朋友担保,成了朋友的贷款连带责任人,结果真出了事的时候,朋友却跟你玩起了失踪,他的贷款只能由你来承担了。
如果这个朋友是因为赌博等恶习而导致的困难,对他施行“小善”只会让对方越陷越深,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的问题的。
而我们所说的“大善”,是要经过客观地分析而做出的决定。
施行大善,就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善行”能否给对方带来成长,从而做出谨慎的判断,而不是只为解决眼前的困难。
有句话说:“真正的善行,会珍视对方远飞的翅膀。”
稻盛和夫在面对别人的求助时,是怎样做的呢?
他会先问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是对方做事马虎、挥霍浪费而造成的困境,那么他会果断拒绝帮助,并劝导他正视眼前的困难,接受教训,重新振作起来。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大善”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企业扶贫,在扶贫时,如果直接给钱,能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
而企业通过在当地建厂开展项目,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由此提供实际的生产技术,来带动人们一起奋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状态,这是真正的大善。
“大善似无情,小善似大恶”,行“小善”有时候会转变为“大恶”,而那些听起来冰冷无情的话,反而可以激励受困者重新振作,奋力前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善”。
第三点:以利他之心来创造幸福。
所谓“利他之心”就是“为社会为世人”这种纯粹的动机,这正是成功的原动力;
利他的行为,就是以亲切和善之心去对待别人,只有以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才能成就大事。
稻盛和夫认为利他之心非常重要,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他也努力实践这个法则,多做善事,让自己的员工从中获益,就能使公司的命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使企业管理的工作发展得更好。
“积善行,思利他”是《六项精进》中最核心的一条。
而是否做到了利他,也是衡量创造价值的一个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