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 躬身力行 以督导实效护航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作为市级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督导组的一员,在近期系统深入的学习研讨与一线督导实践中,我对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核心要义、深远意义和实践要求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这份体会,既源于对条文及其实施细则本身的研读思考,更植根于深入基层所见所闻、督导检查所感所悟。

一、深化认知: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时代伟力

中央八项规定绝非仅仅是“管吃喝”的条文,其精神内核直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根本。它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从看似细微的作风问题入手,剑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沉疴积弊。实施细则的出台,则如同精准的“导航图”和“标尺”,将原则性要求细化为可执行、可检查、可问责的具体规范,覆盖公务活动全链条,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清晰依循。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先进纯洁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石。其历史性成就昭示: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唯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方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二、躬身自省:督导者先受督导,正人必先正己

督导他人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必先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检视自身。在学习和督导过程中,我时常反躬自省:政治站位是否真正到位。 是否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事业成败,将督导工作视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而非一般性业务检查。政策把握是否精准透彻。对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学习是否浮于表面,能否准确辨析政策界限,例如公务接待与商务接待、正常福利与违规发放、精简会议与变相开会等关键区别。工作作风是否过硬。在开展督导时,是否存在“督导中的形式主义”。比如过度依赖听汇报、看材料,而忽视“四不两直”深入实地查访;对发现的问题是否碍于情面、避重就轻。是否敢于动真碰硬,触及矛盾。自我要求是否严格。在履行督导职责的同时,自身在公务活动、人际交往、生活小节上,是否时刻以八项规定精神为镜鉴,做到令行禁止、率先垂范。督导者若自身不硬,督导的权威性、公信力从何谈起。

三、聚焦实践:精准督导发力,护航政策落地

督导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的穿透力。结合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督导必须聚焦关键、精准发力:

一是紧盯“关键少数”,压实主体责任。 重点督导“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主体责任情况。检查其是否将作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是否带头严格执行规定,并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对分管领域存在的作风问题是否敢抓敢管、真抓真管

二是聚焦“四风”隐形变异,擦亮监督探头。 当前,“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督导工作必须升级“打法”:高度警惕以电子红包、快递寄送、内部食堂、“精致走账”等方式收送礼品礼金;严防“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督查过多过滥的政务APP、工作群以及过度留痕问题;深挖不吃公款吃老板、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宴请旅游安排等行为。

三是着眼长效机制,推动标本兼治。督导不能止于“点”上问题的发现与纠正,更要推动“面”上制度的完善与执行。需重点检查各单位是否结合实际细化完善了配套制度,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存在模糊地带;检查制度执行的刚性,是否存在“稻草人”现象。同时,督导要关注教育引导常态化机制的建立,是否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学习教育、廉政谈话等环节,营造崇廉尚俭的文化氛围。

*  四是坚持严实深细,提升督导效能。 督导工作必须发扬“严实深细”作风。“严”字当头,严格标准、严肃纪律,对违规问题零容忍;“实”处着力,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真实情况,不搞“盆景式”督导;“深”度挖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根源;“细”节入手,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份单据、每一次活动,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综合运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个别谈话、实地暗访、受理举报、大数据比对等多种方式,提升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深度。

四、笃行致远:强化使命担当,筑牢作风堤坝

身处督导岗位,深感责任千钧。我将持续深化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和政策水平,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督导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聚焦突出问题,紧盯关键环节,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督导穿透力。同时,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将督导过程视为自身不断接受教育、锤炼党性的过程,以自身硬确保督导硬。唯有如此,方能切实履行好督导职责,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在本市落地生根、化风成俗,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全部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