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评思】
先思:杞与宋虽然继承了夏和商的法统,但并没有继承他们的礼节和文化。而相关的许多文献遗失于历史之中,缺乏这些资料的支持,考证工作就没办法开展。
怀瑾说:文化由其过往的历史积累演变而来,所以尽管夏朝王室的后代分封建立了杞国,却没能精准复刻夏朝的礼仪。于是考证过去的文化只能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因此不重视历史,破坏文献资料使之不能被保留,就是在毁灭所对应的文化。而想要考证、整理这段文化就几乎没有可能。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3000_3.html
钱穆说:征,证明。夏、宋,都是周朝的封国,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王室的后裔。文,典籍。献,贤人。孔子从当时存在的历史典籍和贤人所述中举一反三,用变通的观点和方式推演历史的演化,并得出了令自己信服的因果与结论。可惜现存的证据并不充分,不能给出严谨的推导过程来证明猜想,由此感叹。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4.htm
朱熹说:征,证明。夏、宋,都是周朝的封国,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王室的后裔。文,典籍。献,贤人。孔子可以给出对夏商礼法的猜想,但现存的杞国和宋国不足以佐证,因为缺乏了典籍与贤人对过往的描绘。反之,若能知道历史如何积累演变,则可以证明。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2.htm
总结:
相同点:孔子证明不了他对夏商时期礼法的猜想,其中的关键原因便有典籍的缺失。如果知道历史的演变,也就可以验证对过去的假设。
不同点:
为何“不足征”:除过缺乏文献资料外,南怀瑾认为是因为杞、宋两国没能够完整复刻夏、商的礼仪,并强调了重视历史的重要性。而朱熹和钱穆认为是因为杞、宋两国也缺乏贤人对过去的描述,而钱穆又突出了其中怀有的可惜之情。
后评:文字和传说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在研究中证实猜想时这些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它们的损毁将给文明传承和学术研究带来重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