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自己愿意去了解佛学,还要源于一年多前自己的经历。当时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几个特点:
1. 对生活无比焦虑和不安,毫无安全感。看到身边人在财富、家庭等方面都超过自己,感到莫名的不安。这种焦虑情绪的产生也源自于我对人生目标的理解:我觉得人生是否成功要看财富,有足够的物质才有机会获得幸福。
2. 有了追求物质为核心的人生目标,导致自己容易和别人攀比。自认为在物质或能力上好于别人的,就会产生骄傲的情绪。若不如别人,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优于自己太多,这种情况下会无条件的崇拜对方,但也仅限于崇拜,很少静下心去求教于对方;另外一种情况是我认为对方不如自己的,就会产生莫名的骄傲感,进而不断地证明自己比对方优秀。也在追求公平的路上越走越远,但由于外界的人和事无法掌控,导致这种比较无处不在,也让痛苦常伴。
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大量矛盾,例如:因骄傲情绪无视同事和家人的意见,认为他们不如自己,同时还给自己冠以“坚持做自己,不要人云亦云”的美名。为了追求公平出现大量抱怨,发泄情绪的行为,也给自己冠以“坦诚直接”的美名。
这些痛苦的感受才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也意识到要通过学习寻找答案。可能源于机缘,在一个修佛朋友的引荐下,让自己第一次踏进了这个领域。参加他们的分享会,书友给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平和。通过学习,我认为佛学传递的几个重要观点是:
1.应该用自己的心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自己的念头。念头指的是评判,分别心(本能的把人分成高低,事情分成好坏等)。一切修行都应向自己内在看,而不是外向。
2.痛苦的来源是对无常(变化)的抗拒。世界本来就是变化的,不确定的。而我们却妄想世界应该按照我们想象的样子运行,这种对变化和无常的抗拒,才是痛苦的根源。也就是佛教说的人最大的痛苦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
3.人本性都是自私的,原因可能源自于原始社会对生存的诉求。因为如果不自私或者不保护好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种原始本能可以理解成对自我的执着,我执会带来诸多痛苦。因此,佛教认为我和他人是没有分别的,也就是“无我”的意思,也是人们常说的要利他。当然,要完全做到任何事都不区分你我很难。但如果能做到不要事事都强调自我,证明自我,做一点利他不求回报的事情。也已经是在修行的路上了。
学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佛教徒和普通人目标不一致。佛教认为人是有轮回的,人来到世间的意义就是修行。而普通人追求的是今生幸福,这种时间轴的长短直接会影响人们决策是短期收益的还是长远的。也许很多人不信轮回,但换一个科学的角度,我不确定是否有轮回,也许心会更开放一点。
2.佛教追求的是内心的喜乐,这种喜乐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不依靠外在的事物例如:社会地位、财富、外表、健康等。喜乐源自于内心那颗柔软的心,这颗心不评判,不分辨。对拥有的不执著,即使失去了也不可惜;对没得到的不贪念,一切随缘。这是修佛人的心境。
那这种无所得的心是否会让人在今生过得穷困潦倒,生活艰难呢?为了寻求答案,我看了一些成功人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期望能找到答案。例如我发现:1.高晓松在各种场合和栏目中多次提到,“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内心是人生最根源的话题;
2.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七个习惯》《第三选择》中均提到例如:积极主动的核心是做影响圈的事,意思就是我们向内心看,做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不苛求、不抱怨外部环境和他人。这个也是所有成功人重要的品质。还比如他理解沟通四个重要事情即看见自己、看见他人、找到他人、协同。其中他将看见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看见自己也无法实现后面的步骤;
3.在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过程中有一种叫意义疗法的心理学疗法,目的是让病人找到生活的意义,获得幸福感。核心是让他们了解自己,接纳自己,通过改变自身对待世界的看法找到意义。治疗方法是通过提问改变病人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让他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
4.稻盛和夫在年轻初入职场时,遇到很糟糕的环境和卑微的工作。他选择专注于当下而不是责怪环境。在创业之初多次确认私心了无后才决定创业,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5.诸多成功人士有几个共同的习惯:早起、阅读、运动、复盘、陪伴和公益。前些天我听一位佛教老师介绍他生活的时候提到几个重要事情:早起写文章,白天各地分享造福他人(很多都是免费或不盈利),晚上打坐反思,在生活中不断修心,柔和的对待身边的人。这些佛教的方法与成功人士的好习惯如此的相似。
通过上诉几个例子,佛学的很多理念都深深地影响着世人。那这些成功人士是如何运用佛学的理念呢?我认为有几点比较重要:
1.佛教强调随缘是指对于任何情况和结果都可以接受,这是缘分或自己应该承受的。但与此同时,随缘并不是放纵自我,放弃努力,毫无目标的活着。而是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因果,没有好的结果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的本质是自己的内心,要让心不被外在的惯性带走,自然能找到方向。
2.与此同时,佛教强调不断修行,任何结果都是长时间累计出来的,不可能靠走捷径马上实现。人们总被“贪嗔痴”控制也是对捷径的迷恋。
3.一切基于内在发心而不是向外索求,一切追寻因果和事物规律而不是走捷径产生的好的结果,比如获得财富,家庭美满等,也是佛教所认可的。
上面写了很多,也许很多人还会觉得佛学很不实际,也不明白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那这里描述几个人生状态可能会让你有所改观:
1. 有一颗柔软和慈悲的心,能包容世界美丑善恶,心中充满爱和喜悦;
2. 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内心不再批判自己,接受变化;
3. 当自己愤怒时,能随时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和平地和这种情绪相处。进而避免让过激行为出现;
4. 生活就是道场,把生活中的点滴都当成修行的机会,学习在过程中让自己清净,进而产生喜悦感。因为有了目标,生活也充满了力量。
最后,谈谈我个人接触佛学后的些许的成长:
1. 能因为组织或者他人地进步成长而感到高兴,不管这些进步是否来自自己。也逐渐能从工作和生活中收获些许幸福感;
2. 当自己出现负面和骄傲情绪时,察觉到这些情绪的次数有所增加,很大程度降低了发泄情绪地次数;
3. 能更善良地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少了点苛刻。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枯,人只有回归自己内心才能获得幸福。愿自己今生喜乐慈悲,愿家人吉祥。 来生如何,还看今生修行……
201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