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主题——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亲爱的妈妈:好。
最近刚刚回来,其实还是挺开心的。终于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能够网购自己种草的东西,能够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单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说比国外高了很多。留学也将近3年了,也开始感知你们供我上学的不易,对父母是否应该经济上支持孩子上学也有了一些看法。
我常常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今年就要22岁了,早已过了法定的成人年龄。按理说。早就应该出去独立生活,自己养自己了。其实大部分中国父母心中一直有种错误的理念,觉得孩子在读书的话就没有长大,还需要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大部分父母从小到大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你只要认真读书就好,其余的都不用你操心,我们会帮你解决的。这样的观念给孩子输入的就是:我是为父母读书的,他们求着我读书,他们供我上学理所应该。可是在国外情况却截然不同,国外的父母在孩子上高中时基本就要求孩子在课后做兼职,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由于时薪比较高,大部分是能覆盖自己除了住宿以外的生活费的。至于上大学,大部分父母不会强迫你上,只需要你找一个喜欢的事情做。他们在孩子大学期间也基本不会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甚至要求孩子搬出去住。
当然我在这里绝不是在说,国外父母的做法比国内父母好。教育观念的形成往往是由多方面决定的,国内外的基本国情,传统观念,政府政策都截然不同。中国是九年义务制教学,不提供高中以上的教学;国外提供12年义务制教学,上了大学之后还允许学生贷款,等工作之后再还,这一点确实是国外教育机制相对更好。但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基本国情,能做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相对不易,对山区孩子的扶贫教育更是取得卓越成效。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家庭需要传承,一代要比一代强。由于父母这一辈很多吃了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亏,吃了很多苦,所以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要吃当年自己吃过的苦。中国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相当无私,经常可以看到家人为了卖房贷款送孩子出国等信息。相比之,大部分国外父母对自己孩子可以说是放养,只要求他们能够独立,能成立家庭,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要实现相同的诉求,在国内这个极度“内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付出的确实成倍的努力。社会需要靠学历,能力,乃至家庭背景来选拔出相对优秀的人出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孩子本人和整个家庭的努力。
我想表达的是:家长对孩子受到更好教育,成为优秀人才的期望无疑是好的,但需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付出不是理所应当的。成年之后孩子上学读书,父母是没有义务继续供养的。孩子需要时常对父母心怀感恩,感谢父母为自己负重前行,自己更要志存高远,立志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国家有贡献的人。
爱你的儿子
202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