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孔子有温和的一面也有严厉的一面,有威严但不可怕,庄重而又安详。
钱穆先生说说孔子修行中庸之道,从他的外貌和气质上能够觉察到他修养达到的境界。从气质相貌上也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心德。所以后学者应当内外兼修。
李泽厚先生认为这是中庸之道在人格修养上的体现,A不等于A的加减,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正是这种分寸感体现了中国实用理性。只是掌握分寸感是很困难的,需要不断修学。他甚至认为中国人崇尚历史,也得益于实用理性要从历史经验中积累体悟有关。
稻盛和夫则认为这一则表述的正是理想中的领导者的气质。人格中具备相反的两种极端的思维视角,并且知道恰当的运用,是领导者的重要资质和能力。
我以为殊途同归——脑神经学者通过《六顶思考帽》等工具,让人们学习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李先生要我们时时刻刻把握分寸以达到中庸;钱先生则认为通过提升儒学修养也可以达到恰到好处的境地。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口语立,未可与权。”(《子罕》)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未必走同一条道路;可以走同一条道路的,未必坚持同样的原则;坚持同样的原则的,未必保持相同的灵活性。”
钱穆先生解释可以一起学习未必有相同志向,有相同志向也可能中途改变的;又一直坚守的,但未必能够一样权衡轻重。他认为坚守(立)是权变的基础,没有坚守权变就是寻找借口和肆无忌惮。钱先生认为这一则是修学的层次,也是交友之道。
李泽厚先生把“立”理解为原则性,“权”理解为灵活性。并认为这一则反应了孔子的儒学和宋明理学的差异,孔子不求一成不变,允许权变,而宋明理学则有些死守教条,所以显得过于迂腐。
稻盛和夫先生从这一则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隔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经营企业需要一个纽带建立员工之间的信任和亲密人际关系。他主张这个纽带就是“用心感召心”,构建“以心为基础的经营”,人心相通方能共图大业。
我以为稻盛和夫先生的实用性见解甚妙,以心感召心,包含了目标、道路、原则和灵活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