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那条“又丧又燃”的取经路,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扎根基层的年轻干部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身影。我们或许如电影中小妖般平凡,却也面临着同样的灵魂叩问:当被日常琐碎困在了工位上,在“无意义”“注定失败”的阴影中迷失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翻越那座“浪浪山”,完成那场属于自己的“取经路”?
在浪浪山内,都曾渴望如大鹏扶摇,可是流年似水,冲刷着理想的棱角,消磨着作出改变的锐气。如同《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令人警醒的台词:“这些围墙很有趣。起初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年轻基层干部的初心,不应是追求安稳的归宿,而是在平凡岗位中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通过扎根泥土、了解民意、服务群众,为基层公共福祉倾注心血。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灵魂的“体制化”,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中,焕发不平凡的光芒。
走出浪浪山,意味着直面“不可为”的困境。现实中,有多少创新尝试在一次次失败中搁浅?多少年轻干部的热情在“多做多错”的顾虑中被消磨殆尽?要在这风浪中破局前行,需主动锻造差异化的“船帆”。在精通本职之外,更要积极投身到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分外”领域,在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培育出难以替代的“隐性竞争力”。这不仅是能力的延伸,更是将个体价值深度融入时代洪流的必然途径。
浪浪山外的征途,意义不在于抵达某个预设的终点,而在于每一次搏击风浪时的成长,可以是每一次“对抗”中淬炼的韧性,可以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也可以是历经挫折后的豁达。这些内化于心的能力,是时间无法剥夺的财富。当年轻干部们把对远方的浪漫想像,转化为对脚下责任的坚实担当,专注于服务好眼前的每一位群众,其精神之根便在服务的热土中扎得更深,风骨亦在沉潜深耕中悄然长成。
真正的“破浪之道”,其核心并非浪漫化的“无畏”,而是洞悉风险后依然选择行动的清醒与勇气;更不是将“肉身”夸张为劈波斩浪的巨帆,而是承认自己的脆弱与局限;更不是为了抵达多么辉煌的彼岸,而是在每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尝试中,以智慧、韧性和在田埂巷尾积累的“隐性竞争力”,精准地开拓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