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我刚当语文老师时,就听同行讲过一个笑话:有一个语文老师死了,阴魂不散,老是出来吓学生,学校想尽了办法,也是效果不大。有一个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说他有办法,等那位老师的阴魂再出来时,他立即拿出一摞作文本说,给,改作文去!那阴魂立即魂飞魄散,从此再也不出来了。故事很调侃,也很讽刺。但充分说明了作文批改的最大问题。
长久以来,在学生作文批改上,都是简单的老师批改为主的模式。传统的做法是,老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审视,综合给出批语。评语也是比较循规蹈矩。优点是什么,结构好不好,有没有点题,有哪些好词好句等等。这种评估方法,很老旧了,几十年来就是这种模式,以至于老师们对这种改法非常头疼,改作文成了语文语文作业批改中最费时费力的工作。学校每学期在检查语文作业的时候,作文的批改是非常大的比例。要求老师全批全改,甚至要面批面该当面指导学生。
问题还在于,我们辛辛苦苦改的作文,学生并不认可。我们的批语对学生的震撼不大,或者收效甚微。我曾经问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如何看老师的作文批语?学生回答说,基本不看,只看老师给的等级或者分数。比如,这次老师给我一个“优秀”我就认为我的作文写得好,或者老师这次给我95分,我就觉得我的作文写的好。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看我给你们的评语。他们的回答是:看不懂。或者看不明白。我哑然。我反思自己,也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比如,你个学生的评语是:文章结构合理,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形象。这句话从我们专业角度没有问题,都是作文评价的维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或者说是笼统的。文章结构合理,怎样的结构?合理在什么地方?主题是什么学生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语言生动形象更是大而化之。这样的评语古板没有活力,自然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生 对作文的信心和兴趣在不断下降,最终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感叹学生写作差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老师的评改不当带来的因素后果。
当我发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也进行了改进。我的做法是,把作文的评价批改权还给学生。去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把作文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再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把作文分给每一个组员,大家共同批阅,交流探讨文章的优劣,最后由小组给出评语。然后每组推荐出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这个方法这几年在作文批改中,我一直都在用,也觉得自己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学生批改完后,我再对这些作文进行审阅式的批改,补充学生批改的不足。这样既减轻我的批阅负担,还给学生参与批改的权利,学生起初的兴趣是很高的。这种方法也得到的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认可。但是也从在很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还是不到位,不全面。虽然是小组合作完成,仍然是不成熟的。还有一个问题的苗头是,有些学生自己即使和大家交流了,也评价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还模仿老师评价的标准,全是大话套话,并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语言。其次就是,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个别学生分给他的作文,他的语言就组织不起来,即使在交流,也写不上几句。于是就出现了直接给同学的评语:“很好!”或者“写得好!”这样的话语。慢慢的,评作文的兴趣也没有了,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为难的情绪。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经过反思,又拿出了改革方案。第一,不再是全部学生参与的评改小组,因为学生的认知和写作水平不一样。而是成立作文评改小组,选拔平时作文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参与进来。我称之为“精兵简政”。第二,作文的评语由传统的角度变成读后感的模式。学生写感觉,写感想,写感悟,写感动。第三,传统的批改角度由我来完成。这样一举两得,形成多角度评价。也不违背我让学生参与的初衷。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过读后感式的作文评改,评改作文的学生个容易操作,也有兴趣。学生评改学生的作文,情感上也容易形成共鸣,学生内心更加的丰富和滋润。更重要的是也进一步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加深了了解,同学之间的感情更深了!尽管我还在探索,但我觉得有思考,有改进,就是对语文有最大的情怀。我还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