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瓜熟蒂落,所谓水到渠成,其实,就是在小处持之以恒。
01
德国出版界曾以一千年售书统计,发现最大的畅销书是《圣经》。鉴于这本历史的畅销书,我买过三个不同的版本,也时常会翻一翻,尤其在母亲信了耶稣之后,常翻思常省,常翻心常静。
《圣经》里的那些文字,总能或多或少地改变你思维的方式。比如这个: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嫌累嫌少懒得弯下腰,于是就装作没听见。耶稣见状也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了起来,然后到铁匠那里换来了3文钱,买了十几颗樱桃。
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行,经过的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口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了。耶稣边走边丢,因为口渴,彼得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
当最后一颗被彼得吃完之后,耶稣停下来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有后来这十几次的弯腰了。
读来,这个小故事真是隐藏着大道理,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个彼得呢,不屑于做很多小事,不屑于珍惜很多琐碎细小的时间,到头来反而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做原本不愿意做的小事,小事不干,你就得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02
喜欢听蒋勋说红楼。
有人说,蒋勋上辈子一定为寺庙捐过精美的大钟,所以这辈子才会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也许是因为蒋勋的声音,也许是因为蒋勋的解读,总之,他被“永远的林青霞”奉为生命中“唯一的偶像”。为了听蒋勋说红楼,林青霞每周都从美国飞到台北。
记忆里,曾为陈丹青等华人聚集到木心的住处听木心讲文学回忆录而感动过,但他们不至于像林青霞这样从美国专程飞往台北而听蒋勋说红楼,而且是每周。
正因为此,林青霞重新燃起了人生的理想,爱上了书法、画画,尝试着写作。
蒋勋说,每次看到角落里戴着老花镜在安静听课的林青霞,他讲课的动力就更大,心也更平静,一清如水地去认识一个人的本质,是实实在在的大修行。
“潮来潮去,白云还在青山一角。”
这是蒋勋为林青霞写的诗歌,而且是在他打坐四十五分钟之后写就的。用他的话说,这里有静更有定,与其说是送字送诗,不如说是想送一份安静给林青霞。
人世有相知。在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来来去去中,蒋勋说的红楼,蒋勋谈的美,让林青霞完成了人生的完美蜕变。
原来人生中,最大最美的成全恰是对那些细小琐碎之事的珍爱。
03
暑期在温岭有幸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真是佩服之至,可谓三百六十度完美呈现。
后来发现比课更厉害的是王老师的书法,其毛笔和硬笔均在省里获过大奖,尤其是硬笔书法还出过字帖。究其根源,原来王老师曾经花过十多年的时间练习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十多年如一日,无一日不练。
读师范时,王老师专攻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已经临得完全可以背帖。米芾的《苕溪帖》在毕业五年后,依然不间断地练习。
正是十多年的不间断练字历程,给予了王老师安静平和的心态,这份安静平和的心态成就了王老师课堂上的收与放,相得益彰,美轮美奂。
陈丹青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改变自己,从小处改变开始,认真做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不要烦,不要敷衍,更不要放弃。
如此下来,也就成就了一个大大的自己。
那就姑且让阅读和写作成为我的渡己之舟吧,就像你一直读,我一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