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年的两会,教育话题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更是国之百年大计,关系国家长远发展。
然而,受制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教育,如何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城乡公平,推动乡村振兴是迫切需要调研和研究的问题。2024年开年之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也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
教育能为乡村振兴贡献什么?如何形成乡村振兴与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常常让我在半年的驻村工作中陷入沉思。
首先,我认为抓好乡村教育应按照“兜牢底线,夯实基础”的思路稳步推进。通过走访调研,前期各部门在农村教育帮扶工作中涌现出不少好的经验作法。一是开设乡村送学专线,通过镇政府牵头,上级部门协调公交公司定点链接村与城市高中的公交线路,极大地便利了农村学生上学通勤难问题,是群众真正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二是帮扶单位定向扶持,我所在村的自治区地质局驻村工作队在开展常规性助学活动之外,结合自身单位特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地质地理知识讲座,开拓课外知识视野。三是业务部门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以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为底线,通过雨露计划、突发困难户摸排重点人群,做好学生资助帮扶、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其次,要想通过教育振兴乡村,村民们的观念转变是重中之重。在驻村工作中,我发现因为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为了让孩子“听话”,给孩子提供手机成为老人或者家长管教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正因如此,许多孩子不仅荒废了学业,价值观也容易被良莠不齐的错误短视频教唆引导。再者,观念的转变不仅作用孩子成长成才,更能直接影响一个家庭奋斗上进的家风。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往往越重视教育的家庭,越能通过自力更生寻找致富出路,而不是陷入高价彩礼、重男轻女、早早让孩子辍学打工自谋生路的陋习之中。
再次,要坚持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双轮驱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问题实质上反映的也是经济问题。在实地入户走访中,哥哥姐姐请假旷课在家带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如若父母一方全职在家,就意味着缺少一份稳定的收入。破解这个难题,我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对于适龄有意愿的学生,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在避免普通高中多种原因辍学的同时,扎扎实实学好一门专业技能,既可以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同时也能对家庭经济的增收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办好成人教育培训,针对驻村当地大规模移民搬迁的现实,不仅要加大成人教育与技能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必备务工务农技能,还要从思想上教育引导,把改变家庭落后面貌的观念转化为建设家庭致富增收的实际行动,逐步摆脱等靠要的错误观念。
最后,作为义务教育的受益者,高等教育的实践者,从个人和选调生角度来讲,教育对乡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乡村教育肩负着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重任。一方面,教育让乡村的孩子学到知识,树立远大理想,能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愿意回到乡村、扎根乡村。正如“七一勋章”获得者,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所说,“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正是一年春耕的好时节,只有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既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